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回顾了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概念的由来与内涵的发展,评析了国内外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当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化成为研究的关键和难点,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定量化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之一,它以概念形象、内涵丰富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而迅速风靡全球。生态足迹模型最早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和Wackernagel提出的,它提供了一个核算不同区域尺度自然资本利用的简明框架,通过测算人类对自然的消费与自然资本的承载量,确定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状况,从而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是否可持续。这种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式优势明显,但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其在评价上的生态偏向,并且忽视生态弹性对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与调节的功能。本文的出发点在于扬生态足迹模型之长,避其之短,尝试性地提出一种以生态足迹模型为评价基石,综合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方面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综合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度。论文以江西省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实证案例,分别评价了江西省2000-2004年这一时间段的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度及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结果表明,江西省2000-2004年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增长,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却在持续下降。从系统管理的角度来讲,生态的不可持续发展会影响甚至制约江西省可持续系统的整体发展,因而从长远的视角分析,建立在超出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一切社会、经济的发展只会离可持续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由此可见,江西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任务艰巨,采取必要的措施刻不容缓。文章从生产性生态足迹、生态弹性、人口状况、万元GDP生态足迹状况等多角度具体分析了江西省生态压力产生的内在原因:(1)由于江西省人口总量不断增长,人均土地资源相对较少,生态足迹总体大于生态承载力,且生态赤字处于不断增长状态,这是江西省生态压力的主要原因(2)生态弹性度呈波动下降状况,削弱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3)江西省万元GDP生态足迹总体较高,资源利用效益相对低下加剧了资源的不足及生态的破坏。文章最后针对江西省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降低生产性生态足迹的需求并提高区域的生态承载能力的意见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