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家庭教养关系里,母亲往往承担了更多教养儿童的工作和职责,如照顾儿童饮食起居、陪伴儿童玩耍、辅导课程作业、培养儿童品格及疏导儿童心理问题等工作。而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男性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由于长时间外出工作和应酬,父亲参与教养的意识较为淡薄,投入教养时间较少,缺少与儿童情感交流,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儿童体验到孤独感。儿童长期处于孤独状态会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一旦遇到压力或困难不能积极应对。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成都市区、县镇、农村等3所小学共计500名小学低段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改编后的《儿童孤独量表》、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曹瑞教授和他学生郭钺编制的《挫折应付方式问卷》、伍新春等人编制的《中国父亲参与教养投入问卷》共3个量表,调查小学低段儿童的父亲参与教养方式、孤独感、挫折应对方式的现状,分析父亲参与教养对小学低段儿童孤独感、挫折应对方式的影响,梳理小学低段儿童的父亲参与教养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从家长和教师、学校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本文通过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总体形势比较严峻,父亲投入教养的时间和质量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父亲缺位现象仍然大量存在;父母对小学低段儿童的情感关注严重不足。本研究关于父亲参与教养对小学低段儿童孤独感和挫折应对方式的影响,结果如下:1.小学低段儿童的父亲参与教养的质量越高,儿童的孤独感就越低,挫折应对方式更多采用了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的消极应对方式,更少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2.不同性别的小学低段儿童在父亲参与教养、幻想退避的消极应对方式上存在差异;年级不同的小学低段儿童在父亲参与教养、挫折应对方式和孤独感上存在差异;不同生源地的小学低段儿童在父亲参与教养和孤独感上存在差异,挫折应付方式上则不存在明显差异性。3.小学低段儿童的父亲参与教养水平与挫折应对方式和孤独感存在着两两相关的关系,父亲参与教养的程度越高,儿童孤独感越低;父亲参与程度越低,其应对方式就越消极,孤独感就越高。4.小学低段儿童的挫折应对方式在父亲参与教养对其孤独感的影响中起着中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