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但是长久以来困扰着我国的地区收入差距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改善。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现象越来越显著,并逐步形成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中心,中西部内陆地区为外围的中心-外围结构。本文试图探寻这两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国日益扩大的地区收入差距寻找可能的空间地理解释,进而为优化制造业集聚、缩小地区收入差距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旨在对制造业集聚如何影响我国地区收入差距进行深入研究。论文首先利用经济增长模型和Hamilton函数构建理论经济模型,通过一般均衡和比较静态分析考察了制造业集聚因子、制度影响因子以及技术和劳动力的增长率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经济从最初的不均衡状态向鞍点稳定均衡点的运动轨迹以及集聚因子对经济收敛速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存在一个最优规模,集聚水平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经济发展,同时,在适度的范围内,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高能够缩短经济收敛的时间,即加快落后地区赶超发达地区的速度。其次,进一步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制造业集聚与地区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文章选取了1999-2010年中国制造业的数据为分析样本,以地区收入差距作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逆指标,并引入制造业集聚、政府干预度、经济开放度、政治法律完善度等三个制度变量以及它们的交互项,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别从全国层面和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层面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制造业最优规模的存在,现阶段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差异不仅不会扩大地区收入差距,反而有利于缓解三大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而反映制度环境状况的三个制度变量对不同地区收入的影响则各不相同。最后,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与论文研究结果就如何合理规划制造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