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对文学翻译的讨论,往往只限于原作到译作的转换,偏重于译文对原文的忠实性,却很少考虑到译文的可接受度和译文读者的接受情况。尽管纽·马克、奈达、茅盾、巴金、林语堂等学者曾指出过译文读者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认为译者应重视译文读者的反应与接受,译文须利于译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但都只限于零星的讨论。
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艺界出现了一种以读者为指向的文学批评理论——接受理论。在承认和重视文本制约作用的基础上,接受理论提倡以读者为中心的研究方向,为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翻译打开了新的视角。接受理论认为,读者的阅读活动、接受程度,对作品的意义、价值、及历史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须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语言及文化接受能力,并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以确保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接受活动顺利完成。本文在接受理论的启示下,提出文学翻译的“读者定向”思想,指出译者在忠实原作者和原文本的同时更要忠实于译文读者,制定出使译本易于译文读者理解、接受、和欣赏的翻译策略。翻译家张谷若贯彻自己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思想,主张译文忠实于作者的同时更要忠实于读者。这一“读者定向”翻译思想对其《德伯家的苔丝》译本的成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语言方面,张译用语地道,明白流畅,合乎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文化方面,张译清楚易懂,注释丰富,为译文读者消除了文化障碍,受到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本文对张谷若的《德伯家的苔丝》译本进行了全面详细的研究,分别从语言运用和文化传递两个方面论证了在“读者定向”文学翻译思想的指导下,译者能得出更高质量,更易于译文读者接受的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