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创作和新时期意识流小说创作都是中国新文学中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文学创作,是中国现代意识流小说园地中两朵摇曳多姿而绚烂多彩的奇葩。 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小说和新时期意识流小说两者衍生于不同的时空语境下,在作品内在的美学价值的体现上存在着共同性。即都注重生命美学价值的展示和审美的现代主义品格,在不同的历史时空里向着同一文学使命而努力,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学发展的现代化进程。由于两者产生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意识形态、文化观念、审美心理各异,所以两者在思想意蕴、艺术思维、表现形式等方面呈现出明显差异。可以说,两者既有历史的承继,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追求,呈现出不同的文学景观。本论文主要以两者之间的审美共同性和审美差异性为切入点加以比较分析,进而系统地把握中国意识流小说的进程带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品质。在具体的阐释过程中,本文的主体内容是在以下三个层面展开的: 首先,论述了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小说和新时期意识流小说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审美意向中的共同性。其共同性主要表现在:以人的内在心理世界为表现对象,揭示出人的精神危机和理想追求;在叙述模式上,以人的意识流动为轴心,形成了与传统文学相迥异的心理化的小说叙述模式;在语体创新上,以人的心理感觉为关照方式,达成心理化的小说语体形式。 其次,论述了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小说和新时期意识流小说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审美意向中的差异性。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创造主体内在情感上的差异,进而在审美意蕴上体现出精神的漂泊与人性的召唤的歧途,在审美理想上体现出颓废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歧途,在审美形式上体现出感觉中的新现实与现实中的新感觉的歧途。 第三,论述了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小说和新时期意识流小说艺术创新的力量成因与美学价值。新感觉派产生于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中西文化不断融汇、碰撞的过程中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历史之中。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生成于80年代初期,是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中国社会进入新时期而出现的。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和新时期意识流小说都以新、奇、怪,给中国文坛以新感觉,对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借鉴赋予两者以现代性和先锋性的品格。 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小说和新时期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品质的重要表现,它们的出现加快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潮流的交汇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