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老板”是上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下的一批特殊的民营企业主。由于煤矿产业的暴利、粗犷发展以及单一模式,“煤老板”经常被扣上“暴发户”的帽子,但“煤老板”作为煤炭资源的开采者和提供者,为国家能源产业的发展以及电力、冶金、钢铁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将大众媒介作为获取信息的来源和渠道,大众媒介将外在世界转化为受众所接触到的“拟态世界”,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塑造着受众的认知图景和价值体系,对“煤老板”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塑造立体、全面的媒介形象,不仅有利于消解大众对“煤老板”的歪曲认知,也有利于国家煤炭转型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本文以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话为主要研究方法,探究“煤老板”媒介形象变迁轨迹及其动因。通过对《人民日报》(1983-2018)“煤老板”相关报道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报道主题、报道对象以及报道倾向等五个方面探析《人民日报》中“煤老板”形象的宏观构建过程,并从具体文本中的主题结构、语句特点以及修辞手法等角度入手,分析《人民日报》构建“煤老板”媒介形象的话语使用策略。从总体上说,“煤老板”媒介形象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嬗变:改革开放初期宣传色彩浓郁的典型模范;煤炭“黄金十年”时期负面形象集中爆发;煤炭转型期正面为主的多元化形象,同时,笔者还分别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对不同时期“煤老板”的形象进行全面考察。形象的生成受到形象主体、认知主体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分别从“煤老板”自身变化(形象主体)、媒介版面改革以及受众信息需求变化(认知主体)、外部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环境因素)等三个维度分析“煤老板”媒介形象变迁动因。研究发现,《人民日报》作为党报,是党的“喉舌耳目”,因此,政治权力和政党意志成为“煤老板”形象变迁的根本动因。“煤老板”的经济属性又使得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成为其媒介形象构建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人民日报》自身的版面改革、受众信息需求以及“煤老板”自身的变化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煤老板”的形象构建。从1983年到2018年,“煤老板”媒介形象的变迁既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成为时代变迁的重要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