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珊瑚品种众多,是海洋宝贵资源库中重要的一类,其珊瑚骨架粘液富含大量微生物。但是目前研究较多且技术成熟的是陆源真菌及其活性产物,相对陆源真菌而言,海洋共附生真菌研究较少,有研究表明,大海中无脊椎动物共附生真菌能产生丰富的抗菌活性物质,而且海水具有低氧、高盐和高压等特殊性质,造就了许多罕见的真菌种群,并产生结构新颖的活性产物,这些特性使海洋共附生真菌为当前研究热点。然而目前大多数学者着重研究海洋共附生真菌的活性产物,对其形态学和生理特性研究方面报道较少见,为了能更好的开发利用海洋真菌资源,使海洋真菌基础数据更加充实。因此本文研究了两株形态较特殊的石珊瑚共附生真菌,鉴定其种属并探究其生理学特性和抗菌活性,为这两株石珊瑚共附生真菌的继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1)两株石珊瑚真菌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XWC14-13培养初期,菌丝半透明且光滑,产生少量小而光滑、透明圆形孢子囊,培养后期,形成囊托,孢子囊数量增多,呈深褐色,圆形、卵圆形,烧瓶状,释放大量孢囊孢子,分子鉴定与对比菌株Gongronella butleri(KP055605)最为接近,结合形态学将其鉴定为卵形孢球托霉(Gongronella butleri)。菌株XWC21-23菌丝纤细透明,分生孢子透明或褐色,长椭圆形,外壁光滑,从分生孢子梗顶端溢出后推至旁侧,粘液将孢子粘成假头状,分子鉴定与枝顶孢属Acremonium最为接近,结合形态学将其鉴定为菌核生枝顶孢(Acremonium sclerotigenum)。(2)两株石珊瑚真菌的生理学特性研究:MEA培养基为两株珊瑚共附生真菌生长最适培养基。设置不同梯度的温度、酸碱度及盐度,通过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菌株XWC14-13在温度生长范围为15~35℃,在≤10℃和≥40℃时不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0℃;p H生长范围为3~11,最适生长范围是p H8~8.5,具有广泛的酸碱耐受性;盐浓度生长范围≤10%,最适盐浓度为1%。菌株XWC21-23在温度生长范围为15~30℃,在≤10℃和≥35℃时不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p H生长范围为6~11,最适p H为8.5,喜中偏碱性条件;盐浓度生长0~15%,最适盐浓度为3%。两株菌株均不具备耐高温和低温的特性,为适中温菌,具有明显耐盐性,可判断为兼性海洋真菌。(3)两株石珊瑚真菌产酶特性和抗菌特性研究:菌株XWC14-13在4种产酶培养基上无明显产酶能力,菌株XWC21-13只产纤维素酶和淀粉酶。双层平板法测定两株菌株均对假交替单胞菌SL1有抑菌能力,通过摇瓶发酵,确定最佳培养组分及发酵条件提高抑菌能力。结果显示,菌株XWC14-13优化后培养基为SDB培养基,蔗糖2 g,酵母膏1 g,K2HPO4 0.04g,p H为8.5,30℃,150rmp,培养至第7 d抑菌能力最好。菌株XWC21-23优化后培养基为PDB培养基,葡萄糖2 g,不添加氮源,K2HPO4 0.04 g,p H为7,25℃,150 rmp,培养至第9 d抑菌能力最好。TLC分析两株实验菌株发酵液中的活性产物,可能含有氨基酸、酚类等物质。本文研究的菌株XWC14-13卵形孢球托霉(Gongronella butleri),菌株XWC21-23菌核生枝顶孢(Acremonium sclerotigenum)均为兼性海洋真菌,是海洋中较为罕见的种属。菌株XWC14-13具有广泛的酸碱耐受性,以及抗菌能力;菌株XWC21-23具有一定的产酶和抗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