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肝菌科(Boletaceae)是指一类担子果肉质,地生,子实层体管状,少数褶状及部分腹菌状的一类大型真菌,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本研究对热带和亚热带的华南地区牛肝菌科物种进行了系统学研究及物种区系成分特征初步分析。首先广泛采集,获得研究标本500余份,并对每一份标本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获得核糖体大亚基(nrLSU)序列380余条、编码翻译延长因子1-alpha(tef1-a)序列300余条、编码RNA聚合酶第一大亚基(rpb1)序列330余条、编码RNA聚合酶第二大亚基(rpb2)序列300余条,采用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分析(BI)构建了牛肝菌科系统发育树。同时,对中国的金牛肝菌属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如下:1.华南牛肝菌科分子系统学研究首先基于获得的380余条nr LSU序列,并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牛肝菌科相关序列,构建了牛肝菌科ML系统发育框架,涵盖牛肝菌科56个已知属。在初步解析各类群分类地位的基础上,结合形态学特征,选取了能代表华南地区牛肝菌科物种多样性的序列150余条,构建了单片段和多片段联合分析系统发育树,结果均显示华南地区牛肝菌科物种多样性丰富,已发现有32个属的分布情况,并根据系统发育框架新划分出10个属级分类单元,其中9个为本研究首次提出;同时,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发表华南地区牛肝菌科1新属和1新种,分别为:黑牛肝菌属Nigroboletus Gelardi,Vizzini,E.Horak,T.H.Li&Ming Zhang,辐射状辣牛肝菌Chalciporus radiatus Ming Zhang&T.H.Li。2.中国金牛肝菌属分类学研究采用4个基因片段联合分析的方法,结合形态学特征对中国金牛肝菌属进行了系统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金牛肝菌属是一个单系类群,其属下可初步划分成5个分支,其中分支I、分支II、分支III和分支IV均得到了来自形态学特征的支持,体现出了形态特征与分子数据的一致性;但由于样本量少,仍有部分种类的分类位置不确定。同时发现,金牛肝菌属在中国至少有33个系统发育学种,本研究对其中的18个物种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包括2个已知种:西藏金牛肝菌Aureoboletus thibetanus(Pat.)Hongo&Nagas.和臧氏金牛肝菌A.zangii X.F.Shi&P.G.Liu;4个本研究发表的新种:棒状金牛肝菌A.clavatus N.K.Zeng&Ming Zhang、美丽金牛肝菌A.formosus Ming Zhang&T.H.Li、栗色金牛肝菌A.marroninus T.H.Li&Ming Zhang和纤细金牛肝菌A.tenuis T.H.Li&Ming Zhang;1个新组合:长柄金牛肝菌A.longicollis(Ces.)N.K.Zeng&Ming Zhang;11拟定新种:褐色金牛肝菌A.badius Ming Zhang&T.H.Li、栗褐色金牛肝菌A.castaneiceps Ming Zhang&T.H.Li、粘金牛肝菌A.glutinosus Ming Zhang&T.H.Li、异孢金牛肝菌A.heterospora Ming Zhang&T.H.Li、厚瓤金牛肝菌A.houranginus Ming Zhang&T.H.Li、栎生金牛肝菌A.quercus-spinosae Ming Zhang&T.H.Li、变红褐金牛肝菌A.rufobrunneus Ming Zhang&T.H.Li、芥黄色金牛肝菌A.sinapicolor Ming Zhang&T.H.Li、近胶黏金牛肝菌A.subglutinosus Ming Zhang&T.H.Li、毛柄金牛肝菌A.tomentosus Ming Zhang&T.H.Li和铅绿金牛肝菌A.viridulomolybdeus T.H.Li&Ming Zhang。并提供了孢子扫描电镜图和编制了中国金牛肝菌属检索表。本研究表明,华南地区牛肝菌科物种多样性丰富,已发现存在的32个已知属中,金牛肝菌属、褶孔牛肝菌属、粉孢牛肝菌属和绒盖牛肝菌属等在该地区广泛分布,为优势类群,且种类特征相对独特;在区系组成上,既有东南亚热带区系物种分布特征,又与日本等地区在生物地理学上有密切关系,还体现出了中国华南地区独特的物种区系组成。因此,华南地区在牛肝菌科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中国金牛肝菌属的系统分类学研究,发现该类群在华南热带和亚热带区域分布种类较多,可能代表了该类群的一个物种分化中心;同时,该类群地理分布特征和物种区系组成独特,尚未见广泛分布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