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络学说是我国传统医学的核心基础理论之一。两千多年以来,经络学说一直在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指导临床治疗,特别是针灸等治疗方面应用广泛。但是经络的本质是什么?一直没有找到确切的实验证据。因此,揭示和阐明经络的本质及其所具有的独特的循经感传现象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将会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既往研究发现,在大鼠足三阳经对应的肌肉采用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逆行标记显示,同经的运动神经元在脊髓腹角(前角)通过相互之间的树突特异性投射分别形成每条经所特有的神经柱。刺激大鼠足阳明胃经中的体表穴位诱发的传入冲动,通过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反射活动诱发支配同经的其他穴位所对应的运动神经元的激活,可能是形成“得气”感循经感传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这些研究结果提示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和骨骼肌构成的躯体反射与经络活动有密切联系。 目的: 在大鼠模型上进一步深入探讨支配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体表沿线相关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在脊髓的空间定位和树突投射的分布特性并观察二者有无相互联系,以及研究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是否也有类似足阳明胃经的运动神经元支配的特性,从而确定经络的运动神经元属性的普遍性。 方法: 应用神经元具有特异运输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特性,采用神经元高吸收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的能力,标定支配经络穴位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和初级感觉神经元,在大鼠腹壁的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以及前肢的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路径上的肌肉的每一穴位点分别注射5μL的CB-HRP(含1%辣根过氧化物酶)溶液,经过3-4天的药物吸收后,通过灌流固定-切片-成色反应等组织化学反应程序,显示出支配各条经相关的运动神经元胞体及突起,并用光学显微镜在横切片和纵切片上观察这些运动神经元在脊髓的空间分布特异性及其相互联系。 结果: 1.大鼠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腹壁部分 (1)大鼠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每条经标记的运动神经元细胞在胸腰段脊髓腹角分别形成一个首尾走向的、定位明确的运动神经元柱状联结。 (2)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同一条经各自对应的运动神经元之间存在丰富的树突-树突和树突-胞体定向投射,形成由运动神经元和及其树突构成的细胞柱状实体。 (3)由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共同对应的腹直肌群穴位的两条运动神经元柱之间有明显的树突相互投射。 2.大鼠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前肢部分 (1)大鼠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相关的运动神经元在颈3-颈7节段脊髓腹角分别形成首尾走向、定位明确的运动神经元柱状联结。 (2)手阳明大肠经以及手厥阴心包经同一条经各自对应的运动神经元之间存在丰富的树突-树突和树突-胞体定向投射,形成由运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的细胞柱状实体。 结论: 1.同经相关的运动神经元之间构成一个紧密连接的神经元柱,同一条细胞柱内部的运动神经元之间的树突-树突和树突-胞体定向投射可能是循经感传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2.所有研究的经络都表现出相似的运动神经元属性,每条经都对应一条结构明确的运动神经元细胞柱。每个标记的运动神经元都发出树突定向投射到属于同经的运动神经元,通过树突的定向投射形成了一个紧密连接、在脊髓前角有特定位置的运动神经元柱状结构。 3.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腹壁部分各自标记的两条运动神经元柱之间存在树突相互投射,提示这两条对应同一腹直肌群的经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特异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