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治疗皮肤损伤常见的方法有创面包扎、自体、异体或人工材料移植等。创面包扎的过程中存在再次感染的风险。自体皮移植虽然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皮肤缺损的金标准,但由于自体皮的来源有限,对于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患者存在供皮区不足和多次手术的风险,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治疗成本和精神压力,从而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制备出一种具有人体皮肤仿生结构、良好的透气透湿性、较高的孔隙率、利于细胞粘附和增殖、无强烈的排异反应以及具备一定的机械强度的人工组织工程支架尤为关键。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在生物医药、组织工程修复等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其自身的疏水性和制备成纳米纤维支架时机械性能较差,极大地限制了PLGA在现实中的应用。本研究中,我们以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CC)为原料,用浓硫酸水解法制备了微观形貌为棒状的纳米微晶纤维素(Cellulose nanocrystals,CNCs)。将CNCs分别按占PLGA0%、1%、3%、5%和7%的质量百分数加入到聚乳酸-羟基乙酸的溶液中,采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一系列CNCs/PLGA纳米纤维,然后进行理化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掺入CNCs不会显著改变PLGA纳米纤维的网状拓扑结构,且复合纳米纤维的热稳定性和动态机械性能均有相应的提高,同时表面亲水性能也得到了改善。体外细胞活性实验显示,掺入的CNCs无细胞毒性和具备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对细胞在纤维膜上的粘附和增殖有促进作用。此外,在掺入不同质量百分比CNCs的CNCs/PLGA复合纳米纤维中,7wt%CNCs/PLGA的力学性能表征效果最好,其抗拉强度达21.28±0.37MPa,满足手术移植需要的皮肤创面修复材料相应的力学要求。为了制备一种可用于烧伤感染创面修复的复合支架,我们将姜黄素(Curcumin,Cur)以及表达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的质粒DNA(Plasmid DNA,pDNA)同时负载到CNCs/PLGA复合纳米纤维中,制备出新型的CNCs/PLGA/Cur/pDNA-ANG双负载复合纳米纤维,并通过体外释放实验分别评价了Cur与pDNA-ANG在复合纳米纤维上的释放行为。Cur释放初期会产生一定的突释现象,20小时以内释放率接近70%,但后续的20到144小时内仍会有缓慢的释放。最终释放量接近90%左右。而pDNA-ANG在复合纳米纤维上达到了持续释放的效果,释放周期达到3周以上,1周内释放率达到70%,然后释放速度开始变缓,最终释放率达到了90%以上。将CNCs/PLGA/Cur/pDNA-ANG用于大鼠全层烧伤感染创面的修复,结果表明,此复合纳米纤维具有较好的抗感染和促血管化作用,进而促进真皮与表皮的再生,加速了创面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