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韵”是中国古代美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它的内涵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从最初音乐领域的术语,进入到人物品评领域,又成为绘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术语。“韵”进入诗学领域,正式是从宋代开始的,并于此时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这以苏、黄为始,形成了格高韵胜的美学境界。到了南宋时期,受理学思想、雅化思潮的影响,诗学除了追求雄健、峭拔的风格,又以浑融、蕴藉的韵味补充和发展、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宋韵”。宋代以韵为主的美学特征,在艺术上崇尚平淡、飘逸、空灵、典雅;在风格、境界上追求清空;在艺术方法上,注重句法研究、炼意炼字,强调识与“熟参”的重要性,提倡活法与悟入,追求言外之意。
姜夔,作为一个诗、词、书、乐都精通的天才,他在诸多领域都需要研究。本文主要立足个案研究和专题研究,从宋韵切入,将研究对象投注于姜夔,力图从他的思想、才情个性以及诗、词创作与诗学理论方面来阐释他在树立宋韵新面目所做的贡献,十分具有探索意义。
韵在宋代成为一个核心的审美范畴,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文艺思潮背景。从理学上来说,“韵”是与内倾性特征较强的理学相应的审美形态上的具体表现。第一章主要分析了韵与理学思想、宋代文化、文艺思潮的关系。
在平淡的风格境界中涵容着深刻的情思与用意,宋诗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审美追求,其中的韵味从一唱三叹的遗音,转换成吞吐沉郁的蕴藉。经历了梅尧臣、王安石、苏黄的探索,诗风以气格见胜。而追慕杜、黄的江西诗人,渐渐流失了“格”中重学修养、学问的成分,偏重于规摹前人,陷于枯瘦嵯岈之困境。南宋以杨万里等人则进行补救,姜夔独具创新。他的律绝由奇返常、由峭拔归平淡,风神远韵可谓深得晚唐之神髓,又不失宋诗之用意幽折。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姜夔诗所体现出来的独特风韵。
姜夔作为宋代一词宗,其词作在风格、意境、表现手法方面呈现独特的风貌,精深华妙,韵度高绝。最能体现这些特色的是白石的情词和咏物词。第三章主要评析了“黍离”之作、咏怀之作、情词、咏物词。“清空”是“以韵为主”的时代审美主潮在艺术中的反映,它交织着含蓄与自然、峭拔与流转。白石之词虽不似北宋词作之浑成、本色,但具有独特的“雅韵”、“幽韵”、“冷韵”。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词运诗法、虚笔传神、托物起兴、意脉曲折、用语隽雅等方面。姜夔词的小序、词乐也体现出韵的特色。
在诗学理论方面,与北宋苏黄韵论偏重于格、范温韵论偏重于韵不同,姜夔的韵论主要特点是“以韵补格”,他以“气象”与“韵度”为审美理想的中心,立足“意格”,形成识—法—悟—韵的完备体系,追求自然高妙的境界,丰富了古代诗学中的韵论思想。唐代皎然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境界,艺术辩证法、风格论中的韵论思想,具有借鉴意义。苏轼的“远韵”论则将对立的浓与淡、枯与膏、质与绮统一起来,突破了风格的单一性,而推向更高的美学境界。黄庭坚论书画文章,提出“以韵为主”的思想。他还将作家的学识、胸襟、人格、道义与“韵胜”联系起来,追求“不俗”的境界。范温论韵可谓是宋代最完全、最充分的阐释者。他把“有余意”作为韵的内涵规定,并从三个途径论“韵”的表现。南宋时期,张戒、姜夔、严羽的韵论思想,最具新意,主要是以“韵”补救因过分说理而产生的重意倾向,强调诗歌的含蓄空灵以及创作方式上的妙悟说。杨万里重视诗的审美韵味,他的“味”论超越之处在于它的辩证性,由此论诗不拘一格,主张包容、统合彼此而创造出崭新的审美境界。
第五章是姜夔创作与理论对后世的影响。白石清空、峭拔、骚雅、蕴藉的词风、自度词曲的成就、音律上的造诣影响了南宋末年以张炎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和清代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派词人,其韵致高远的诗风,为永嘉四灵和江湖诗人开启了途径。在理论上,《白石道人诗说》等内涵旨深精微,影响了张炎、严羽、王士禛等人。本章主要论述了白石对宋末风雅词派、宋末“晚唐体”、王士禛“神韵说”、清代浙西词派的影响。
文章的最后一章主要对与韵相关的几个概念气、格、神进行了辨析,并对韵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三种不同形态:“气韵”、“格韵”、“神韵”几个诗学范畴进行了理论的梳理与阐释。以“气韵”论画由最初的人物画论逐渐转向山水领域。诗学领域直接以“气韵”论诗的极少,但许多诗论家却以相近的理论来阐释相关的诗学思想,其内涵与“气韵”有一致之处。“韵味说”主要探讨了北宋梅、欧、苏轼的诗论、南宋张戒、姜夔、严羽的相关论述。本章还涉及一个新的开掘点,即印度古典诗论中的“味”论和“韵”论,它与中国诗学有着相似的内涵。“神韵”理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钟嵘的“滋味说”和“直寻说”,殷璠的“兴象”说、皎然的许多理论、严羽的“兴趣”说都影响了王士禛的“神韵”说。前后七子中的徐祯卿、谢榛,还有胡应麟、陆时雍以及胡震亨、王夫之等人都论及“神韵”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