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前,人脸识别技术飞速发展,日趋成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在复杂环境中,人脸识别系统仍然存在人脸误检以及准确鲁棒性问题,无法很好满足实际业务需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人脸识别技术飞速发展,日趋成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在复杂环境中,人脸识别系统仍然存在人脸误检以及准确鲁棒性问题,无法很好满足实际业务需求,技术上主要由于难以提取具有鉴别性的特征,以及过于关注全局特征而忽视局部语义特征的重要性。对此,本文创新性的引入人脸语义分割技术,提出基于语义特征的人脸误检筛除方法和基于全局与局部语义特征相融合的人脸识别算法,大幅降低了人脸误检率,并增强了人脸识别准确鲁棒性。主要贡献如下:(1)围绕现有方案无法很好提取到具有代表性和鉴别性特征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语义特征的人脸误检筛除方法。通过引入人脸语义分割技术,并利用特征工程构造出表征能力更强的人脸语义特征,然后结合支持向量机结构简单、泛化能力强的优点,实现了对人脸误检结果的有效分类筛除,进一步降低了人脸误检率,提高了整体检测算法的性能与鲁棒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减少80%左右的人脸误检,提升整体人脸检测算法1%左右的平均精确度。(2)围绕现有算法大多过于关注全局特征而忽视局部语义特征重要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全局与局部语义特征相融合的人脸识别算法。通过人脸语义分割技术进行人脸局部语义区域的定位,然后对全局和局部语义区域分别进行特征提取,显式的引入人脸局部语义特征,最后结合局部遮挡信息对全局和局部特征进行有效的特征融合,提高了最终特征的表征能力和鲁棒性,进而提升了算法在复杂场景下的人脸识别准确鲁棒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多种人脸识别场景下都表现优异,尤其在带局部遮挡的场景下相比其他通用算法准确率有1.67%以上的提升,具有更好的人脸识别效果和鲁棒性,更加符合复杂环境下的业务应用需求。(3)设计并实现了完整的人脸识别系统,将本文提出的人脸误检筛除方法和人脸识别算法应用到具体的人脸识别业务场景中。该系统在人脸比对和人脸搜索上都表现出良好的运行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和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房屋建筑设计和美学的有机结合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房屋建筑在色彩、空间、布局和视觉效果等各个方面都融入了建筑美学的概念。本文详细地阐述了建筑审美观念的转变,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建筑和建筑的美学内涵。 [关键词]房屋设计;建筑美学;实践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7157 人类对建筑的审美活动
"二次革命"时期,袁世凯为建立中央"强有力政府",以北洋武力为后盾,以中央使职为形式,发动了对以南方革命党人为都督的地方实力派的全面进攻。最终完成袁氏北洋派军事势力对南
砂纸是一种常用的研磨材料,砂纸缺陷种类繁多、形状各异、位置多变。目前,砂纸缺陷检测主要依靠人工检测,该方法存在检测精度低、劳动强度大、人工耗费多、检测的缺陷种类有限、自动化程度低等缺点。由于视觉检测具有非接触、速度快、精度高、自动化程度好等优点,采用视觉检测技术对砂纸缺陷进行检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此本论文研究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砂纸缺陷检测方法。本文对砂纸缺陷进行了分析和分类,将砂纸缺陷分为砂纸正面
[摘 要]受经济危机和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等多重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毕业生中的就业困难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如何促进他们实现充分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点和瓶颈问题。本文深入分析就业困难的成因后,结合就业工作的实践,提出“四位一体”的帮扶机制,以促进就业困难学生充分就业。 [关键词]高校就业;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机制;就业能力 10. 13939/j. cnki.
5G技术和工业互联网虽然主要应用领域不同,但两者之间却存在一定的关联,通过两者的融合,将工业生产中的人、物、信息、流程等联系在一张宽带网络中,增强企业间、工厂与消费者
为寻找较优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利用间苯二酚与甲醛之间的聚合作用制备有机气凝胶,再通过高温碳化过程制备得到碳气凝胶(CRF)材料,并考察碳化温度及升温速率对碳气凝胶材料的
目的:探讨影响河南省农村地区育龄妇女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随访研究的方法对河南省4个项目县2012年有生育打算的17 911对育龄夫妇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疾病史、孕育
目的:探讨术中磁共振(iMRI)联合运动功能神经导航在颅内病变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12年12月至2014年10月,138例患者接受3.0T iMRI联合运动功能神经导航引导下颅内病变切除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往更加密切,交际成为人们离不开的话题。研究表明,在日常交际中,仅有35%是靠言语行为传递信息,其余65%的信息都是靠无声的非言语行为传递的。随着研究的推进,非言语行为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其作为言语行为的辅助语言,有时却有着大于言语行为传递信息的能力,正是基于这一特性,使得学界对非言语行为的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非言语行为作用更加突出。本文从中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