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探讨脑电近似熵在起病24小时以内的缺血性脑卒中病灶位置变化特点; 2.探讨脑电近似熵对起病24小时以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是否具有病灶定位作用; 3.探讨起病24小时以内的缺血性脑卒中病灶位置脑电近似熵在和NIHSS评分的相关性,明确脑电近似熵是否可反映起病24小时以内的缺血性脑卒中病情严重程度。 方法:对37起病24小时以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NIHSS评分;对该37例患者和23例对照组进行安静、闭目、放松状态下的全导联脑电信号采集,经自编脑电近似熵计算软件进行脑电近似熵测算。对比病例组和对照组各导联脑电近似熵,研究病例组病灶位置脑电近似熵和NIHSS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1.脑电近似熵在起病24小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灶位置明显降低; 2.脑电近似熵在起病24小时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灶位置降低,而健康脑组织则无显著改变; 3.起病24小时内的缺血性脑卒中病灶位置脑电近似熵和患者NIHSS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 1.脑电近似熵在起病24小时以内的缺血性脑卒中病灶位置明显降低; 2.脑电近似熵对起病24小时以内的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病灶定位作用; 3.发生于前循环系统的缺血性脑卒中,脑电近似熵与NIH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可作为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发生于后循环系统的缺血性脑卒中,脑电近似熵与 NIHSS评分无显著相关,暂无证据明确发生于后循环系统的缺血性脑卒中脑电近似熵是否可作为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