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我国腹腔镜设备的迅速普及、腹腔镜技术的迅速推广,尤其是基层医院腹腔镜手术的大量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手段,微创的治疗方式已深入人心,其因创伤小、恢复快、不留明显瘢痕的特点也被广大患者群体所接受,随着LC适应证的扩大,各级医院实施LC的例数大大增加,但由于部分患者经济条件所限,必要的术前检查有时难以覆盖全部患者,且各级医院检查设施、检查水平差别较大,检验胆总管内微小结石的敏感度差别较大,因此一些胆总管结石在术前无法被发现。而有些单纯胆囊结石的患者,在行LC手术时又会出现小结石掉入胆总管的现象。因术中无胆道探查指征,且术中常规行胆道造影又会在延长手术时间的同时增加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因此这类结石往往难以发现。但胆总管内结石必然会引发相应临床症状,随着患者再次就诊,有关LC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的报道也在逐年增多,胆总管残余结石已逐渐受到重视,并成为胆道外科医生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为预防胆总管残余结石,各位学者已提出多种预防手段,如增加术前检查、术中注重操作细节等等,但胆总管残余结石仍无法完全避免,如何选择胆总管残余结石的治疗方式也是近年大家探讨的热点之一。按传统方式,临床上多采用胆道探查来解决胆总管结石,但因胆囊手术后,局部往往粘连较重,行常规的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难度极大,临床上往往选择开腹胆道探查(commonbile duct exploration, CBDE)治疗胆总管残余结石[1]。胆道探查因其创伤较大,治疗周期较长,存在胆汁瘘、切口感染、T管脱落等并发症常为大家所诟病。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逐步发展及医师操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在临床上已被普遍推广。但ERCP术后并发胰腺炎、因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导致的胆管返流等情况也逐渐引起医生的重视,且结石较多、单个结石体积较大的患者往往因一次无法取出或取净结石需反复多次行ERCP,因此,可以说两种治疗方式各有利弊。对此,本文以61例胆总管残余结石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为例,比较二者的优劣。目的:对比ERCP与开腹胆道探查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并分析近9年(2004年1月-2013年3月)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现胆总管残余结石的病例,其中行开腹胆道探查取石29例, ERCP取石32例,对比二者术后平均住院日及并发症的种类和发生率。结果:两种治疗手段在术后平均住院日方面存在差异,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胆道探查术后平均住院日较长,故ERCP在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的有效介入方法,总体上优于胆道探查。但对结石较多、单个结石体积较大的患者行ERCP需谨慎,必要时考虑胆道探查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