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教育,概而括之,就是为国家培育合格公民的教育。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深化改革,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政治民主化不断加深,国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这对国民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我国的公民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了公民教育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其不但是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应对国际化浪潮和信息化时代的固根之本。小学公民教育作为学校公民教育的开端,其发展现状与提升路径不仅关系到小公民的全面成长,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人才需求与战略对接,因此,小学公民教育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小学阶段是青少年知识、情感、态度、技能等方面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属于儿童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阶段。卢梭曾说过,童年是理智的睡眠期。该阶段学生的认知及个性形成具有特定的发展规律,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行为习惯还处于探索养成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若是在启蒙阶段通过正确的方式有效地利用完备的公民教育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思维意识与行为方式,使其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掌握优良的公民技能并形成正确的公民行为,为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其未来成长为合格公民,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学校是小学公民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提升小学生公民素养的重要责任,肩负着为国民素养有效提升奠基的历史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然而,目前在公众面前所展现出来的小学生公民素养状况和小学阶段的公民教育现状是较为模糊的。比如,小学生是否有初步清晰的公民认知?又有哪些公民行为值得我们关注?小学阶段公民教育的实施现状如何?导致这些状况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学校在公民教育理念和践行公民教育过程中实施了哪些有效策略,对小公民有哪些帮助,及其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小学公民教育中可能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与关注。本研究首先对相关文献与著作进行了较为系统化的分析归纳,并且简要整合了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进而选取一所西部农村小学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对该校学生公民素养的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以及公民教育实施现状调查发现,农村小学公民教育现状既存在许多值得发扬的合理之处,又不乏亟需改进和提升的不足之处。通过小学生公民素养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情况来看,S小学学生公民素养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女生表现好于男生,年级间未有显著差异,从侧面反映了小学公民教育的成效。通过教师访谈和现状调查发现,S小学在公民教育方面依旧存在某些问题,主要包括:缺乏系统化的公民教育目标体系、缺乏专门化的公民教育教材与课程、缺乏多元化的公民教育实施途径、缺乏合格的公民教育实施主体。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培育合格小公民,而且阻碍小学公民教育的合理提升。究其原因,主要为:教育理念存在偏差、主体间教育价值认知的曲解以及教育过程中隐含的隐性问题。公民素养与公民教育,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手段和目的,系统的公民教育有助于公民素养的提升,公民素养的提升能够使公民教育的实施变得更加顺利。针对我国国民存在的公民意识不强、公民知识欠缺、公民技能薄弱等问题,尤其是目前小学阶段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所造成的小学生公民意识淡薄、权利意识不强等现象,应有效完善和推进小学公民教育,提高小学生公民素养。学校是实施公民教育的主阵地,是提升学生公民素养的主要推动力量。小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校更应把学生公民素养的养成融入于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全过程中,特别要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意识,克服公民教育“应试化”的倾向,以“培养主体性与社会性为一体的合格小公民”为目标,全力把公民教育落到实处。为此,学校应创设五位一体的公民教育提升路径: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理念与价值认知;认准方向,确立科学合理的目标;构建体系,开设有效的小学公民教育课程;增强实力,加强专业化师资力量的培育;多元途径,拓宽小学公民教育的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