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典型代表的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已经历了50年的发展历史。当前由于其管理体制、经营方向、金融风险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而成为农村经济和金融理论界争议颇多的话题。我国农村合作金融长期发展不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主导型金融发展模式下,各级政府代理安排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各项制度和措施,由此不可避免地导致不适当的行政介入和行政干预。此外,国家对农村合作金融的定性定位问一直未能很好解决,导致管理体制错位;产权制度由于历史资产不清、现有股金结构不合理而难以发挥产权机制的激励效应;内部管理尚未构筑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的制度体系,而缺乏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机制;经营方向过于注重商业化经营,偏离了为合作成员服务的宗旨;外部监管体制不顺、职责不清,不能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种种弊端造成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结构的弱化,民主管理的虚化,经营宗旨的异化,从而损害了作为这种经济形式本质特征的合作制原则。因此,有必要从合作经济理论追本溯源入手,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合作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和制度创新问题。这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论文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以马克思主义的合作经济理论和合作制原则作为论文立论的基础,同时吸收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交易成本、不完全契约、委托代理等相关原理作为理论分析工具。论文的研究思路是,以农村合作金融制度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作为立论的基础,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合作金融坚持合作制原则的必要性。在历史地和现实地考察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变迁、制度安排、制度绩效的基础上,运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作为分析工具,探讨了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创新的目标模式、基本内容,并提出了进行制度创新的路径与对策。 论文的结构是,第一部分系统地引入了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和方法,指出我国现阶段以合作制原则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的必要性。同时,较为全面客观地介绍了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从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两方面作了必要的准备。第二部分先回顾了农村合作金融的制度变迁史,再着重从现行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主要方面一一产权制度、管理制度、经营制度、监管制度等入手,解读农村合作金融的现状和问题,剖析制度结构,评价制度绩效,这部分是论文的主体。第三部分揭示了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创新的目标模式、环境因素、基本内容、路径选择,这是论文的结论部分。 第一剖分:理论、方洁及启示 第一章,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的合作经济思想、方法及其实践。针对目前存在的否定合作制原则的实际,着重论述了农村合作金融坚持合作制原则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指出坚持合作制原则,是农村多种经济形式存在发展的需要,是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自身管理发展的需要,是农村合作金融竟争发展的需要。第二章,介绍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方法论基础。概括了新制度经济学所研究的产权。交易成本、不完全契约、委托代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并指出在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创新研究中引入制度分析的可能性、必然性和具体途径。 第二$分:历史、现状和网回 第三章,回顾了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历程,从社会经济背景、制度安排的内容及结构、制度绩效等方面作了简要评价,并对制度变 习迁的特点和模型作了分析。认为制度变迁的诱因是各利益主体的寻利动机,主体是政府组织而非经济个体,过程呈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制度变迁的模型,属于强制性变迁,而不是诱致性变迁。第四章,从不同方面对现阶级农村合作金融制度进行分析评价。产权制度方面,由于历史资产不清,现有股金结构不合理,使股金制度、公积金制度难以发挥产权机制应有的效应;管理制度方面,内部尚未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使民主管理流于形式,外部组织体系尚未理顺, 2 形成了实际由政府主导的特殊结构体系;经营制度方面,内控机制存 在严重缺陷,难以保证经营活动的安全性、效益性。激励机制不论对 于入股社员,还是对于经营管理者来说,都没有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 决策机制由于缺乏独立人格的决策主体和健全的决策组织结构,决策 效率低下。监管制度方面,监管体制没理顺,监管职责不清晰,监管 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第五章,对于农村合作基金会这种特殊的信用活二 动形式进行个案分析,认为它本质上是一种业务范围扩大了的内部融 资组织。其20年的历程可划分为前期的发展壮大时期和后期的动荡 收缩时期,前期呈现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模型特征,而后期表现为强 制性制度变迁的模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