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双层微通道热沉具有显著提高底壁面的温度均匀性和单位体积的换热效率相比单层微通道热沉更高的优点,因此,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微通道内引入强化结构可以增强冷却剂流体的流动混合、扩展换热面积,进而能够进一步降低热沉的热阻,其近些年来成为研究焦点。关于在热沉的通道内加入扰流柱、扰流脊等强化微结构已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强化结构的引入必然会导致热沉通道内压降的升高,这对于双层热沉换热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有不利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层微通道热沉具有显著提高底壁面的温度均匀性和单位体积的换热效率相比单层微通道热沉更高的优点,因此,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微通道内引入强化结构可以增强冷却剂流体的流动混合、扩展换热面积,进而能够进一步降低热沉的热阻,其近些年来成为研究焦点。关于在热沉的通道内加入扰流柱、扰流脊等强化微结构已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强化结构的引入必然会导致热沉通道内压降的升高,这对于双层热沉换热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有不利影响。由于多孔肋具有显著降低热沉通道内压降的作用,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扰流柱和多孔肋相结合的新设计,探讨两种强化手段结合在一起的效果。首先,以总泵功相同为约束条件对比扰流柱不同布置的几种设计的热阻,确定了扰流柱的最佳覆盖方式:下层通道靠近出口半覆盖扰流柱。依据有无扰流柱、侧肋是多孔肋或是实心肋,由此产生了四种不同的设计:直通道多孔肋热沉、直通道实心肋热沉、覆盖扰流柱的多孔肋热沉和覆盖扰流柱的实心肋热沉。通过对比分析比较了四种设计的换热性能表现。在整个泵功范围内,覆盖扰流柱的多孔肋热沉始终拥有最低的热阻,表现出最好的换热性能,这也证明了两种强化手段结合在一起实现强强联合的学术思路是可行的。而其余三种设计的换热性能孰优孰劣,则在泵功由0到0.6W的范围内呈现出不同的变化。之后以覆盖扰流柱的多孔肋热沉模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扰流柱的高度、扰流柱的材质、扰流柱的截面形状、多孔侧肋的二次阻力系数这几个参数对热沉性能的影响。将强化结构由扰流柱替换为在上下流道的相同位置布置的竖直脊,并提出了一种新的选择性多孔肋(上层通道侧肋是多孔肋、下层通道侧肋是实心肋)的方案,由此设计出了三种均覆盖竖直脊但侧肋材质不同的三种结构:实心肋新设计、多孔肋新设计、选择性多孔肋新设计。在整个泵功范围内,选择性多孔肋的新设计始终拥有最佳的换热性能。
其他文献
输电线路是我国覆盖范围最广的设备之一,极易受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影响短路跳闸。输电线路故障起因辨识是现场工作的重要环节。由于输电走廊覆盖广、继保装置的动作快使得故障痕迹不明显,通过智能方法判断故障起因(雷击、风偏等)是减轻巡线工作负担、迅速采取针对性故障清除措施恢复供电的必经途径。本文构建仅用故障录波数据即可辨识6种故障原因的辨识模式。输电线路故障是多因素耦合的结果,已有研究缺乏利用同一数据源进行多
海上风电技术,特别是通过柔性直流送出的大规模远海风电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由于海上平台空间狭小,磁场呈开放式的传统柱型空心电抗器会对周围一二次设备产生多种电磁兼容问题。而环型空心电抗器可将大部分磁场约束在线圈内部,可以显著减小实际占用空间,对实现海上换流平台紧凑化具有重要意义。对大容量环型空心电抗器而言,其雷电、操作过电压绝缘设计是其概念设计走向工程实践的必要步骤
传统电网换相换流器高压直流输电(Line Commutated Converter based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LCC-HVDC)具有输送容量大,调节能力强,经济优势明显等特点,但是其核心元件晶闸管没有自关断的能力,使得逆变侧交流母线在发生故障时可能导致换相失败的发生。而基于电压源型换流器的柔性直流输电(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Ba
钙钛矿太阳电池因制备工艺简单,效率提升迅速而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常用的有机空穴传输材料(如Spiro-OMeTAD)成本高昂,对器件稳定性有害,限制了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无空穴传输层钙钛矿太阳电池具有器件结构简单、制备成本低廉和稳定性较好等优点,但较低的光电转换效率阻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提出表面p型掺杂策略来提高无空穴传输层钙钛矿太阳电池效率,构建了电池物理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仿真
近年来,以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MMC)拓扑为基础的实际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中多次出现了高频振荡现象,高频振荡发生时系统的电压电流发生畸变,含有幅值较大的高次谐波,对系统的设备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危害。因此,对MMC系统的高频振荡问题进行相关研究能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理论指导,不但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应用价值,还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学术基础。首先,为了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园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而园区产生的废水成分复杂、生物毒性大,传统的生化工艺很难高效彻底地去除废水中有机污染物,且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开展工业园区二级出水的深度处理对保护水体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高级氧化技术中,臭氧类氧化工艺因氧化性强、反应速率快、二次污染小、操作简单等优点在深度处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制备了 Mn基、Cu基、Ce基、Fe
近年来,受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转型政策的影响,天然气发电占比逐年提高,电力系统与天然气系统耦合日益紧密,逐步形成了区域电-气综合能源系统。与此同时,风电、光伏等出力强随机性的新能源电源大量接入电网,为区域电-气综合能源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带来挑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应对不确定性的电-气综合能源系统鲁棒运行优化方法,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了基于两阶段鲁棒优化的区域电-气综合能源系统鲁棒运行模型。提出了
潮流计算的任务是基于给定的网络拓扑与元件参数实现对电网运行状态的求解,其计算结果对于电网运行规划、方式安排及稳定性分析等工作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现阶段,电力系统正处于能源绿色转型的新时期,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大量接入电网,并且柔性直流、超高压传输等大容量输电技术也不断被应用于电网的建设中,而新能源的波动性以及基于远距离传输的电网互联使得电网运行方式复杂多变,导致在许多运行方式下出现潮流不收敛的情况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不断发展,在能源资源与负荷呈逆向分布的情况下,特高压直流输电因其在远距离、大功率输电方面具有优势而得到广泛应用。线路故障在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故障的主要来源,因直流线路传输距离远,跨越复杂地形多,线路故障会给检修部门带来诸多不便,行波测距技术在特高压直流输电中应用广泛,但其行波波速与线路全长定值在远距离传输发生明显变化,严重影响测距精度,给故障定位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本文对基于波速修
碳中和目标及能源转型战略驱动下,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高效、清洁、低碳能源体系是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有效措施。然而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网,其出力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增加新能源消纳难度,也给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带来挑战。依托氢气作为能源载体,通过新能源电解制氢及氢燃料电池单元发电实现电-氢双向耦合,为新能源高效消纳以及电力系统运行灵活性增强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利用氢气与二氧化碳进行甲烷化反应,可降低电力系统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