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后,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代表的东西方阵营展开了意识形态、国家制度等方面的较量,从而开启了冷战的大幕。冷战以欧洲为“主战场”,德国是各方争夺的核心地带。1949年,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相继成立,德国人承受战争带来的苦果,不得不面对国家分裂的现实。面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联邦德国的两支主要政治力量,基督教民主联盟和社会民主党必须就新德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一个指导全局的战略。其中,也包含了新德国对外关系战略。基督教民主联盟和社会民主党是两个政治渊源和政治立场完全不同的政治力量。因而,在新德国的外交战略上也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和对立。两党的领袖,阿登纳与舒马赫是这两种路线、两个立场的代表。他们的分歧,突出表现在对待东西方两大阵营的态度上,进而也在对待欧洲一体化的问题上形成了对立。阿登纳主张依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来抵御苏联。舒马赫则希望走“中立化”道路。由此,阿登纳比舒马赫更热衷于支持欧洲一体化运动。因为在那时,欧洲一体化运动也包含了对苏进行冷战的意义。同时,在实现德国国家统一的问题上,尽管两人均把实现统一作为最高目标。但在具体实现路径上,两人可谓南辕北辙:阿登纳把实现统一的希望寄托在西方战胜东方,美国战胜苏联的基础上。而舒马赫则把这一希望建立在保持德国中立的基础上。在1949年的大选中,基民盟获胜,为阿登纳推行其外交战略奠定了基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联邦德国社会及其两大政治力量都经历了重大的转变。随着美苏缓和的展开和第三次柏林危机的爆发,基督教民主联盟坚持的坚定不移的站在西方一边的策略,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走向破产的边缘。社会民主党则面临着在资本主义社会上台执政并主持外交大局的局面,故而对不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党纲做出了调整。在外交战略方面,社会民主党改变了传统的保持中立的立场,赞同联邦德国是西方阵营中重要成员的方针。同时,社民党也扭转了对欧洲一体化运动的态度,由最初的反对转向对其积极的支持。1963年,基督教民主联盟领袖、国内外政策的制定者,阿登纳辞职。1969年,社会民主党领袖勃兰特当选为联邦德国总理。这一系列转变,意味着联邦德国社会与政治翻开了新的一页。一方面,他谋求西方国家的信任,另一方面,推出“新东方政策”,不仅修正了阿登纳时期“哈尔斯坦主义”的诸多弊端,实现了与东方阵营关系的缓和,而且为完成德国统一的目标开辟了新途径。由此,基民盟当政期间以冷战紧张局势为依托的外交战略逐渐失势。这一时期,社会民主党引领国家外交战略的适时转变,也使新生的联邦德国得以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下不断成长和壮大。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对文章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并对两党主要领导人加以介绍。第一章概述两大政党的起源及二战后外交战略的基本矛盾第二章论述自1945年到50年代中期,两党关于对待美国、苏联及其两大阵营和欧洲一体化问题上的矛盾,并分析其原因。第三章探讨50年代中后期,社会民主党思想的转变及对两党外交战略的影响第四章分析60年代,联邦德国政治生态的变化及国家外交战略转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