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瓜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起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热带雨林地区,为葫芦科黄瓜属1a蔓生草本植物。由于自然条件和蔬菜品种的关系,黄瓜在整个生育期均容易遭受病虫害的胁迫。而黄瓜白粉病、棉蚜分别是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一种典型的病害和虫害,使之生产高品质、高产量的绿色黄瓜成为障碍。从目前的研究发现,尚没有关于黄瓜白粉病、棉蚜两者相互胁迫危害黄瓜的生理生化机制的报道。鉴于此,本文选择苗期生长的黄瓜,从生理学角度出发研究了黄瓜在感染白粉病、棉蚜后作出的一系列适应性反应,为减少黄瓜遭受病虫害的侵染和生产高质量、高产量的黄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研究了在黄瓜感染白粉病菌初期其体内生理生化指标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黄瓜叶片的呼吸强度呈现增强趋势,而光合速率受到抑制,呈现出减弱的趋势,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也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MDA含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可溶性糖可能因为其含量跟诸多因素都相关,变化较为复杂,不能确切的描述其变化趋势,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明显呈增加趋势,因为其在抵御逆境胁迫时起到关键作用。游离脯氨酸含量明显降低,POD、SOD活性呈现出增高的趋势,而CAT活性表现出先降低后增高再降低的趋势。研究了不同棉蚜种群对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POD活性、SOD活性、以及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蚜取食后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降低,说明不同密度的棉蚜取食后,造成黄瓜叶片矿质营养不良,从而抑制了叶绿素、蛋白质和游离脯氨酸的合成。高密度的棉蚜可以提高黄瓜叶片MDA含量,反之则抑制MDA的产生。当棉蚜达到160头/株时,MDA含量最高,原因是高密度的棉蚜降低了膜系统的稳定性,膜损伤程度最大,增强黄瓜叶片中MDA的累积,大大促进了黄瓜叶片的衰老和降低了黄瓜叶片抗寒能力。由于棉蚜取食植物汁液后,主要以蜜露的形式排出体外,有时高达90%,因此棉蚜蜜露的排泄频次和排泄量可以作为其取食的速率和消化量的标志。蜜露主要是糖类和氨基酸类,可以用来补充营养,从而提高黄瓜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低密度的棉蚜取食植物汁液后,可以降低SOD、POD和CAT活性,但是棉蚜达到一定数目时,可以提高SOD、POD和CAT活性。通过测定黄瓜在感染白粉病菌后不同密度棉蚜对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瓜在感染白粉病菌后随着棉蚜密度的升高,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而MDA的含量则表现为,棉蚜越多,MDA含量越高,当棉蚜数量减少时,MDA含量反而低于对照。可溶性糖在感染白粉病菌后棉蚜危害的变化情况为,棉蚜数量越多,可溶性糖含量越高,表明黄瓜在感染白粉病菌后一定数量的棉蚜可以提高黄瓜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与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情况则是感染白粉病菌后棉蚜在取食时,可以降低黄瓜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SOD、POD、CAT活性变化为在感染白粉病菌后随着棉蚜密度的升高,其三者的活性也逐渐升高。研究了不同时间感染白粉病、棉蚜对黄瓜叶片中叶绿素含量、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POD活性、SOD活性、以及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为先感病后生虫处理大于其他另外两个处理,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则表现为先生虫后感病处理大于其他另外两个处理,SOD活性、CAT活性表现为先生虫后感病处理大于其他另外两个处理,而POD活性各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了杀虫剂与杀菌剂混用对白粉病、棉蚜危害后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POD活性、SOD活性、以及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病虫胁迫后,说明喷施一定浓度的阿米西达和吡虫啉均能提高黄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而吡虫啉和阿米西达均能降低黄瓜叶片MDA的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表现为喷施一定浓度的吡虫啉对其有较大影响,而阿米西达则对其影响不大,黄瓜在逆境胁迫下,其体内的三种酶活性呈现升高的状态,当受到一定的浓度的上述药剂调节后,SOD活性逐渐升高,可能因为农药的自身作用大于农药防治病虫害的作用。而POD和CAT在吡虫啉的调节下活性升高,原因同上;在阿迷西达的调节下活性下降,可能因是由于农药的自身作用小于农药防治病虫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