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7月21日至22日8时左右,首都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截止8月6日,北京已有79人因此次暴雨死亡。作为一件引起社会极大反响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国内外媒体纷纷进行报道,对此次风险事件,不同媒介具有相异的建构特点。本研究主要运用框架分析法,辅以内容分析法,选取大陆、香港与台湾三地的四家报纸媒体:《人民日报》、《新京报》、《东方日报》、《中国时报》,并分析所有关于“7.21北京暴雨”事件的新闻报道,试图找出四者相异的媒介建构特点及分别在风险教育、风险管理方面的差异。本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了解两岸三地四家不同报媒其不同的媒介建构呈现;第二,探讨不同报媒对报道体裁有何不同偏重;第三、探讨不同报媒其新闻来源的选取倾向对媒介文化的体现;第四,对各报媒的反应时间进行比较,探讨此次事件作为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的生命周期。第五,四家报媒在风险教育及风险管理方面的异同。研究发现:一、在本次事件中,两岸三地的媒介框架呈现出各不相同的态势,四家报媒的报道框架差异较大;二、新闻体裁方面,不同报媒对报道题材的偏重与其自身定位基本相符。三、新闻来源方面,从四家报媒的事实信息来源与意见信息来源分别进行探讨,四家报媒的报道均为独家,而意见信息来源则均十分广泛。四、针对“7.21北京暴雨”事件的报道,因2012伦敦奥运会的冲击以及其他原因,四家报媒所呈现的媒介生命周期大体一致,事件发生一周后,平均报道数趋于零;五、四家报道“风险教育”功能有待加强;六、在新媒体时代,公众参与风险管理的过程被赋予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