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意识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关于自身的国家主人地位、应享受的权利、履行的义务的自觉认识,并按照法律和道德要求,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的意识。它不但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且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标志。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民主的制度和法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水平,如果公民没有健全的公民意识,就难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培育我国公民良好的公民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迫切需要。本文从公民意识内涵的理论分析入手,在探讨公民意识与和谐社会内在关联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我国公民意识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和谐社会背景下培育公民意识的目标、路径,以期丰富和深化学术界关于公民意识特别是和谐社会背景下公民意识问题的研究。论文除引言外,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探究。在明确公民意识与和谐社会内涵的基础上,主要论述了二者的内在关联。文章认为:公民意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心理基础;和谐社会建设是公民意识培育的社会环境条件。理论探究是论文展开的学理基础。第二部分是实践分析。针对和谐社会背景,分析了我国公民意识存在的问题,剖析了我国缺乏公民意识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公民意识存在的问题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不利影响。我国公民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法律意识相对薄弱、责任意识有待加强、民主意识比较淡薄、公德意识亟待加强、主体意识相对缺乏;造成公民意识相对缺乏的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公民权利机制不健全、传统政治文化的束缚、公民社会的发展不够成熟。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掣肘。实践分析是论文展开的现实吁求。第三部分是文章结论。公民意识与和谐社会内在关联,和谐社会构建中,我国公民意识的确不够成熟,在诸多方面尚有缺陷,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要围绕公民意识的培育,在明确公民意识培育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探寻公民意识培育的实施策略。公民意识培育要以培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为目标,主要培育公民的国家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平等意识和道德意识。其路径主要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全公民权利机制、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构建公民社会等。文章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并采用归纳法、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加以论证。健全理性的公民意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培育健全的公民意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公民意识的培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关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个领域,涉及公民个人和社会整体两个方面。探索培育公民意识的途径和方法,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也将伴随和谐社会构建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