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论,是新闻媒体的旗帜。《新华时评》是新华通讯社设立的首个评论专栏,播发包括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文章、新华社评论员文章和记者署名文章在内的各类评论稿件。从2002年1月1日正式开始发稿以来,《新华时评》已累计播发评论近6000条。十年来,《新华时评》不断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推动下,从一个以“文件”为选题来源,以“社论、评论员文章”为重点报道,宣传党的政策、路线、方针为首要任务的“传声筒”,蜕变为尊重新闻规律、关注受众需求、把握民生热点的舆论监督“利器”。本文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从实践发展历程和传播功能拓展两方面入手,对《新华时评》十年来播发的评论稿件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对《新华时评》应对网络新闻评论冲击提出了对策建议。文章将《新华时评》的实践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对这三个阶段进行了纵向比较,通过分析《新华时评》不同阶段传播功能、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的特点,梳理出《新华时评》实践发展历程中的成功经验及其存在的问题。特别强调了《新华时评》专注于为党和政府服务,导致宣传式、口号式评论比例偏高;过度依附于新闻消息,导致评论处于配角地位,缺乏独立性和影响力等方面的局限性。本文还梳理出《新华时评》近年来自我调适后的新变化,如服务受众、关注民生、唤起受众情感共鸣、强化舆论监督功能等。此外,文章还将《新华时评》与新华通讯社网络新闻评论专栏、《新华时评》与商业网站新闻评论分别进行了比较,梳理出《新华时评》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竞争劣势,如:传播主体存在的“传者本位”心态;传统编辑方式难以适应新媒体竞争环境下《新华时评》的发展需求;面对网络热点新闻事件报道“滞后”或“失语”等等,然后提出解决措施:改进《新华时评》编辑传统工作方式,培养《新华时评》专业写作队伍;适当压缩发稿数量,确保发稿时效,提升《新华时评》专栏稿件在媒体中的采用率;选题更侧重热点新闻事件,敢于突破评论禁区,拓展新华通讯社在网络热点或敏感新闻事件领域的评论空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