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县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kjt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聚落演变是乡村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变迁的直接反映。作为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重灾区之一,且位于典型高山峡谷特殊地形区的理县,其乡村聚落的演变特征及机制值得探讨。因此本文选择理县作为研究区,选取1994年、2000年、2004年、2010年和2015年五个时间节点,分析该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在动态时空中的演变特征,通过Landsat5和Landsat8卫星遥感影像(分辨率15-30m),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理县不同时期的乡村聚落规模、形态进行矢量化分析,计算相关景观形态指数,描述理县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特征。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各因子与理县乡村聚落演变之间的关系,以说明其发展变化的驱动机制。  对理县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现状及特征进行了描述。通过提取1994-2015年乡村聚落的分布图斑,计算密度、分布、规模等级等指标,从乡村聚落的分布、规模、形态三个角度分析阐述了理县乡村聚落的空间特征。结果显示,理县乡村聚落具有“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整体密度较低,且多沿道路河流呈带状分布,地形上随坡度高程的增加聚落数量迅速减少;规模特征上,理县乡村聚落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都较小,用地规模高值与人口规模高值地区一致,呈“东南稠密,西北稀疏”的特征;空间形态特征方面,理县乡村聚落整体形状不规则,复杂程度较高。  阐述了理县乡村聚落自1994年至2015年的演变特征,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从分布、规模、形态和特殊演变现象四方面,研究了理县1994-2015年间的聚落演变特征,并结合人口、地形、交通、水文等因素分析了各因素对聚落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空间分布演变方面,在研究时段内理县乡村聚落扩展明显,聚落增量呈现“东多西少”的特征;聚落密度“小规模多点”向“高值集中带状”转变,整体形成集聚的带状分布特征;随着时间的变化,聚落分布演变受交通主干道的影响减小;乡村聚落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演变发展中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空间规模演变上,平均用地规模随逐渐扩大,人口规模的增幅逐年减缓,人口城市化现象明显。空间形态演变方面,理县乡村聚落有带状集聚型、扇形集聚型、块状集聚型、不规则集聚型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平面形态,扩展特征各异,有“规模越大,斑块形状越复杂”的总体特征。经过实地调研发现,理县乡村聚落存在空废化现象,主要有聚落废弃式整体迁移和空心村现象两种类型。  文章分析探讨了理县乡村聚落演变的驱动机制。首先对影响乡村聚落演变的驱动因子做了简要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因子指标进行分析,得到人口和基础设施城市化、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形条件限制都是理县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但最主要的驱动力是人口和基础设施城市化,地形条件主要起限制性引导作用。不同驱动力在理县乡村聚落演变中所扮演的角色、动力传输及乡村聚落对驱动过程的反馈不同。理县乡村聚落空间演变是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人口和基础设施水平、政策调控和突变因素等多种驱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总之,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景观格局指数矢量化和定量化研究分析理县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并总结发现其发展规律对理县乡村聚落演变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对高山峡谷地区乡村聚落动态研究做出补充,也能为理县及其他高山峡谷地区乡村聚落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土壤侵蚀是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它受地形、降雨、土壤、植被覆盖、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是多重尺度上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不同区域,各因子随着尺
GML是开放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制定的基于XML的地理信息编码标准。作为新兴的,中立于任何厂商、平台的数据格式,GML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GML文档中的敏感性信息需要各种机制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