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荧光性绿斑病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茶树生理病害,罹患病茶树生长势弱,病叶下表皮有绿色凸起病斑,且病斑处能较长时间保持绿色而不发生黄变。为了合理阐明病害茶树生长不良的原因,解释病斑能保持绿色的现象,观察病叶中膜系统的损伤情况,本研究采用砂培试验,设置不同浓度钙营养液[CK(30mg/L)、T(175mg/L)、T2(150mg/L)、T3(300mg/L)]处理福鼎大白茶苗,经诱导处理3个月后,钙过量处理(T1、T2、T3)的茶苗开始出现病症,且随钙处理浓度增大病害加重,以上述植株为材料,研究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变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最大值随着钙浓度的增加而降低,T1、T2、T3净光合速率的最大值分别比CK低13.62%、25.14%、56.11%。不同处理茶树叶片的气孔导度日变化曲线表现不同,CK和T1呈双峰型,T2、T3双峰型不明显,T1、T2、T3气孔导度最大值分别比CK降低12.93%、28.90%、67.87%。同时发现,病害茶树生长势明显弱于CK,茶树新梢长度、节间距、叶面积均小于CK,随着钙过量胁迫的加重,叶形指数逐渐升高,叶片变得较为狭长。2.在过量钙胁迫下茶树叶片的Fo呈明显递增趋势,Fv/Fm值在胁迫发生初期略有降低,到了后期该参数急剧下降。T1、T2、T3处理ETR和ΦPSⅡ都明显低于CK,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ΦPSⅡ和ETR均呈降低的趋势,ETR处理前期下降速度较快后期较平缓,到7月18日,T1、T2、T3处理的ETR值分别为CK的60.07%、24.64%、19.46%。3.病叶细胞质膜以及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液泡的膜系统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叶绿体基粒类囊体变圆,基质类囊体片层结构变得松散,类囊体膜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4.随着病害的发生,叶片SOD、POD活性都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SOD活性最高值出现在发病一个月后,T1、T2、T3处理SOD活性分别比CK高514.6%、532.8%、488.4%;CAT活性于6月14日达到最大,而后逐渐降低,至10月14日病害程度不同的荧光性绿斑病叶的CAT活性均低于正常叶片。5.不同病害程度病叶的相对电导率均明显高于CK,并且随着钙浓度的升高,胁迫时间的延长,病害的加重,电解质渗透率逐渐升高,到10月14日,CK、T1、T2、T3处理的相对电导率分别为26.62%、36.71%、51.47%、60.14%。随着病害的发生,MDA的含量显著升高,到10月14日T1、T2、T3处理MDA含量分别为CK的253%、358%、402%。以上结果说明: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细胞膜系统受到损伤,电解质渗透率增大,MDA含量增加。6.随着茶树荧光性绿斑病的发生,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病害发生初期,各处理间差异不大,但在后期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7.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中Chlase活性下降,MDCase活性升高,T1、T2、T3处理Chlase活性仅为CK的53.9%、22.2%、、17.1%。此试验结果为病害茶树病斑处长期保持绿色提供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