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手风琴传入我国以来,事实上手风琴一直是备受群众喜爱的。手风琴宽广的音域和丰富的音色,能够表现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显然这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手风琴艺术在中国的不断发展,手风琴作品的创作也在不断地丰富起来。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这件西洋乐器只能演奏西洋音乐作品,转而开始在创作实践中寻求手风琴艺术中国化、本土化的道路。众所周知,中国具有深厚的传统音乐文化底蕴,大众对于音乐的审美与追求,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如何结合手风琴的演奏特点来表现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就成为了演奏家在创作手风琴音乐作品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中国的手风琴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从古典音乐作品中就地取材是手风琴改编曲创作最主要的来源。以中国古典音乐元素改编而成的手风琴作品,特别重视体现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和加强手风琴音乐的民族化。《夕阳箫鼓》、《十面埋伏》、《百鸟朝凤》这三首作品都是非常经典的中国传统民乐,因其具有非常高的欣赏价值,故而具备深厚的群众基础。它们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不朽之作,经常被其他专业的演奏家改编为器乐作品。这些作品被改编为钢琴曲、手风琴曲,以不同的艺术形态展现在观众的视野中。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来看,手风琴改编曲在演奏的技巧上非常注重对原著的音乐语言和音乐内涵的把握,加强了西洋乐器的韵律感和韵味感,这对于西洋乐器——手风琴的本土化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本课题结合笔者的演奏实践,通过三个层次的系统分析,以三首手风琴改编音乐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三首手风琴改编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分析与演奏分析进行了深刻的探讨。笔者将手风琴改编作品的理论与演奏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审视不同音乐元素在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交流、吸收与整合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来探析中国手风琴艺术的民族化、本土化之路。通过课题的研究,本文力图清晰地解读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手风琴作品,其审美内涵与取向、民族化音乐元素的表现、技法的创新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笔者希望通过本课题的探索,能够揭示手风琴艺术中国化发展以及传统音乐二度改编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以此为平台,抛砖引玉,与同仁共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