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设计自威廉·莫里斯领导的工艺美术运动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设计实践的发展变化中,也开始了现代设计研究的进程。大量的研究成果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设计学研究体系,并且涉及设计基础理论研究、产品研究、服装研究、环境研究等各个方面。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交软件的兴起,网络社交走进人民的生活,动态微表情在网络社交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动态微表情设计作为一种新型的设计体系,其理论思考和学术研究似乎不能与当代微表情设计实践相对应。本文以符号学理论为研究方法,将社交软件的动态微表情设计体系置入符号学视角下进行学理考察,通过对动态微表情符号学意义上的类型建构,阐释符号学三大理论体系在微表情中的具体运用,即,从语构学、语义学、语用学三个方面来探讨动态微表情设计实践应该遵循的基本规范,由此既形成关于动态微表情设计符号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对动态微表情设计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符号学视阀下的概括与总结,又期望能够在具体应用方面形成对于微表情设计实践的指导意义。第一章是文章的绪论部分,主要涉及符号学视角下的社交软件动态微表情设计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选题意义。动态微表情设计作为一种新近的设计实践也只刚刚进入设计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动态微表情设计中的许多重要概念、特征、性质等在设计学界尚为形成完善的理论“基准”这为动态微表情设计研究留下了极大的研究余地。将动态微表情设计置于符号学的视野下进行研究,即是将使动态微表情设计研究充分借用符号学理论中语义学、语构学和语用学的理论框架,深度拓展动态微表情设计的研究视域,在动态微表情设计研究的完善性与全面性等方面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第二章为动态微表情设计符号学意义上的类型建构。通过研究梳理,社交软件中的动态微表情依据创作来源可分为三个类型:“纯粹”的原创性类型建构、“拿来”的借鉴性类型建构、多重语义的组合性类型建构。原创性动态微表情主要有两大来源:其一是社交软件本身就内置的原创性微表情,其二是社交软件用户在使用社交软件时,认为其内置的微表情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而自行创作的以原创图形、符号为表现内容的“表情包”。借鉴性动态微表情类型主要是指在设计中,其图形符号大量运用了对影视剧的借鉴,对知名人物表情的借鉴,对经典艺术作品的借鉴等等。多重语义的组合类型建构是指在动态微表情设计中,通过文字和图形或动或静的相互搭配组合,达成一种多重语义的建构。以此表达社交软件用户一种特殊的“语境模糊,语义清晰”的复杂情感。第三章论述了语构学对动态微表情设计规范的影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快捷传输的尺寸设计规范、情感丰富的图形设计规范、清晰明了的色彩设计规范以及层次分明的图文组合规范。首先,在分析动态微表情尺寸规范时应从手机尺寸和社交软件技术参数两方面进行入手;其次,本文从图形的针对性、图形的个性化以及图形的审美性三个方面对动态微表情进行图形设计规范的学理判定;再次,动态微表情的色彩设计规范主要从色彩风格的整体性、色彩设计的均衡性、色彩调和的和谐性以及色彩对比的强调性,通过色彩设计规范的学理规约可以帮助使用者把个人的内心情感表现的情至意尽。最后,图文组合的规范,我们从信息传递的需求、视觉导向的要求以及审美体验的诉求,三方面把图像与文字组合成统一的整体,图文并置作为微表情符号系统的一种构成手法,可以提高动态微表情的视觉注意力,丰富自身价值内涵。第四章讲述了语义学视角下的动态微表情的解析与传递。主要从动态微表情符号显现的语义学特征,动态微表情的多重语义,动态微表情符号的语义解析,以及动态微表情符号的语义传递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动态微表情的语义学特征,主要包含艺术性特征、情感性特征、易读性特征。动态微表情的多重语义就是指同一实体符号不仅具有一个明示义(外延性语义)还具有暗示义(内涵性语义)。动态微表情符号的语义解析就是解析动态表情包各层面的语义信息,即,解析动态微表情有什么用途(功能性语义)、总体上各人的感受(审美性语义),代表什么(象征性语义)等一系列的问题。最后讨论阿姆斯特丹弗兰奇信息传递(阿姆斯特丹弗兰奇教授的实验数据表明,一般人在面对视觉设计作品,从认知到确定是否继续观看时长为2秒钟)2秒以内,依据语义的衰减与修补与否,分别会产生歧义性语义传递过程和复制性语义传递过程。第五章讲述了动态微表情设计传播中的语用学运用。设计符号系统的语用学运用主要针对应用性限定与符号意谓的有效性表达。对于社交软件中的动态微表情而言,应用性限定是指社交软件对动态微表情形式的制约,即,制约动态微表情文件的大小和制约动态微表情持续的时间。符号意谓的有效性表达从“有的放矢”的适时应用、“场景置入”的情绪表达、“语用传播”的情感补充与暗示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总之,本文通过对社交软件中动态微表情的类型建构,阐释符号学方法在动态微表情中的具体运用,并从语构学、语义学、语用学三个方面来探讨动态微表情设计实践应该遵循的基本规范,由此形成关于动态微表情设计符号学研究的理论框架,以此期待该理论框架能够在动态微表情设计实践上产生指导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