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刚刚经历了一个大学建设飞速发展的高峰期,借助大学扩招的机遇一个个崭新的校区拔地而起,面对新时期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当前的大学建设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不同程度的面临着校园文化贫瘠、特色匮乏、文脉割裂、交往空间缺乏、自然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在于维系校园建筑与自然、文化和情感的校园场所的缺失。如何走出困境,重拾大学自然、人文之维,建立以人为本、富有场所感的大学校园已成为我国当前大学校园规划必须面对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对我国当前大学规划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借鉴现象学、当代西方美学、建筑类型学、行为心理学的部分研究成果,结合作者校园规划设计的实践,论述了我国当前大学校园规划与场所营造的关系,并深入阐述了大学校园场所营造的时代性、地域性、文化性,明确了大学校园规划与自然、人文、情感的紧密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力求通过大学精神的锚固、系统开放的原则、校园意象的强化、有机生长的理念,建立起我国当前大学校园规划的场所化模式。
论文共分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提出我国大学校园场所缺失的问题:第一章明确了大学与场所的概念,界定了研究的范围,建立了研究的框架,第二章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回顾了中外大学及大学场所发展的历史,比较了我国大学与欧美大学发展的不同历程,指出了我国当前大学校园规划的特殊性。第三章剖析了我国当前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校园场所的失落,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一失落形成的原因。
第二部分对当前我国大学校园规划与校园场所营造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从场所营造的角度重新认识大学校园规划,并提出了我国大学校园场所研究的思想方法。第五章对我国当前大学校园场所营造的精神内核进行了深入剖析,明确了大学校园场所营造的目标取向与价值取向,并进一步阐述了其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第三部分从四个方面探索了我国当前大学校园规划场所化模式:第六章从大学精神出发,指出大学校园场所是大学精神的载体,并从延续大学文脉、体现大学校园结构特征、建立校园人工环境与自然的关联、地域性的导入四个方面阐述了大学校园场所精神的锚固。第七章结合我国当前大学生活的特点,从大学场所系统开放的特征入手,通过校园规划与自然复合、校园各层次空间的过渡、校园外部空间正形化设计,探讨了大学校园场所营造的空间模式。第八章在大学校园意象的构成元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学校园意象是大学校园场所感形成的心理依托,并总结了校园意象形成与强化的设计手法,从大学校园体验的角度研究大学校园场所营造模式。第九章从我国当前大学校园规划动态发展的需求出发,探讨了大学校园场所有机生长的方式,并通过弹性生长和校园规划与建筑类型处理,建立大学校园场所营造整体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