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1980-2009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北半球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对流层大气涡动减弱现象,并对其年际变化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对深刻认识大气环流变化规律和理解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北半球涡度拟能的时空分布特征不均匀,其大值区位于西北太平洋地区,而在非洲北部地区以及美国东北部、加拿大东部、北大西洋地区也存在相对大值区。(2)北半球涡度拟能30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80-2009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北半球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对流层大气涡动减弱现象,并对其年际变化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对深刻认识大气环流变化规律和理解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北半球涡度拟能的时空分布特征不均匀,其大值区位于西北太平洋地区,而在非洲北部地区以及美国东北部、加拿大东部、北大西洋地区也存在相对大值区。(2)北半球涡度拟能30年来整体呈减弱趋势,在北太平洋地区和极地减弱尤为显著,12.5°N~50°N为影响北半球大气涡动变化的关键区域。由于对流层200hPa以下大气的增暖,特别是中高纬地区显著增暖,减弱了经向温度梯度,使得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强度亦呈减弱趋势。这与涡度拟能的变化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分析了北半球E和热量经向涡动通量的变化,表明中纬度波能传播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趋势,而热量的经向涡动输送与涡度拟能的变化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减弱明显。(3)北半球涡度拟能的变化存在准两年周期。进一步对涡度拟能的变化方程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影响北半球涡度拟能变化的主要方面是倾侧项和余差项,辐散项也存在一定的作用;其中倾侧项的变化与北半球涡度拟能的变化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北半球涡度拟能的变化与全球气温、降水、涡度等要素的变化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在北太平洋地区表现得尤为显著。(4)北半球不同季节涡度拟能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冬季是北半球涡度拟能最大的季节,也是变率最大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次之,夏季最弱。各季节均呈现出一致的减弱趋势,春季和冬季减弱最为明显。对涡度拟能不同季节变化与逐年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北太平洋地区涡度拟能减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春季和秋季涡度拟能的减弱,而冬季涡度拟能的减弱与极地地区涡度拟能减弱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北半球的正涡度涡度拟能和负涡度涡度拟能各季节同样呈现出一致的减弱趋势,其在冬季的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减弱尤为明显。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地面、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和WRF数值模拟结果,研究了闽西北一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学成因、触发及维持机制。本次暴雨发生在稳定的西太副高暖湿气流与西风带小槽干冷空气交汇的背景下,低层西南急流提供大量水汽并降低了层结稳定度,切变线上的低涡活动触发了暴雨。TBB场分析表明,降水的早期对流较弱,多为层状云降水,随后云顶温度迅速降低,对流云团发展,降水加强。高空急流带来的高层辐
本文利用1961-2010年中国756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及海温资料,使用功率谱、小波分析确定降水的周期,用Lanczos滤波器进行低频滤波,并通过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讨了10-30天低频振荡与江淮流域梅雨偏多年降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联系,并讨论了导致江淮流域低频降水的前期关键区及强信号。结果表明:(1)江淮流域梅雨偏多年降水具有显著
大气能见度是一个对航海、航空和陆上交通等都有重要影响的气象要素,由于不良能见度导致的大规模连锁交通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能见度也日益被人们所关注。前向散射式能见度测量仪由于其成本低、体积小、安装维护方便等特点成为能见度测量的一种重要工具。但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在一定能见度范围内仍出现较大的测量误差,因此研究如何改善前向散射式能见度测量仪的不确定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散
为了进一步认识中低层风速对雷暴云动力、微物理过程、电活动和降水特征的影响,本文利用三维雷暴云动力电耦合模式,对不同中低层水平风速情况下雷暴的发展特征进行了敏感性试验。文中先对比分析了中层、低层水平风速增大对云内起电和放电、微物理过程及降水的影响,以地面至1.5km高度为低层,1.5km至5.84km高度为中层,在这两个高度层内分别设置了四个算例,四个算例的风速比例大约为0:1:2:4;而后分析了中
与常规资料相比,卫星资料覆盖范围广,空间分辨率高,具有较好的时空一致性;此外,卫星资料能够很好地弥补海洋、高原等缺乏常规观测区域的观测资料不足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将卫星资料应用于中尺度数值模式,从而提高数值预报的准确性,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为推动我国风云三号卫星上所携带的微波温度计资料在区域数值天气预报中的研究,本文在WRF-3DVar系统的基础上,修改或添加部分程序、文件,构建了适用于
本文利用华南地区85站逐日降水资料,选取2004年、2010年为华南前汛期降水典型旱涝年,分别统计旱涝年降水的低频周期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大气环流要素的低频振荡特征。最后分别讨论了旱涝年大气低频环流与低频降水的联系,并分别揭示典型旱涝年大气低频振荡信号源地。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典型涝年(2010)降水存在10-20d和30-60d显著低频周期。典型旱年(2004)还存在20
本文基于TIGGE资料下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日本气象厅(JMA)、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中国气象局(CMA)四个中心全球集合预报模式的集合预报结果,对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过程期间湖南地面气温和500hPa位势高度以及中低层逆温、西南急流分别进行24-168h预报时效的多模式超级集合预报试验,对各个中心模式、超级集合预报的预报技巧进行了评估。集成方案包括简单集合平均、
本文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降水、海温等资料,使用超前滞后回归、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EAP)季节内演变特征;并通过对涡度等方程收支和能量转换的诊断分析以及线性斜压模式(LBM)进行的强迫和初值扰动试验,探讨了EAP型季节内发展维持机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 EAP型经向波列是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的主要模态,具有5-12候即25-60d左右的振荡周期。以正EAP事件为例,在
对于台风的预报,各种数值模式都会存在着初值误差、模式误差和计算误差。鉴于集合预报方法能够有效地克服这些误差,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TIGGE资料和WRF模式,对2009年夏季西太平洋台风路径和强度进行了多模式集成预报研究。首先基于TIGGE资料中的中国气象局(CMA)、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日本气象厅(JMA)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四个中心2009年5月1日-8
目的:对我国31个省(区、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供给效率进行测算,为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供给效率提供依据。方法:运用DEA模型对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数据进行横向分析,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数据进行动态分析。结果: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供给综合效率为0.845,DEA有效的有16个,2010—2019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供给效率全要素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