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7年开始文学创作以来,谙熟各种写作技法,善于玩味虚构与想象之能事的徐则臣一直保持着极其旺盛的创作活力,在不断精进创作能力的同时,注重自身理论修养和思辨能力的提升,始终以一种平视、介入的写作伦理,严肃的写作姿态和70后作家鲜有的深度和广度告别在场的缺席,把握时代的脉搏,洞察平面和极度透明的世界的死角和盲点,将自我经验和情感体验融入先验性的文学想象,拼接记忆零星的碎片和个体生命经验的痛感,以其独特的期待视域和惯常的沉稳、敦厚的文风,在故乡与他乡的撕扯碰撞中糅合“古典”与“现代”的叙事伦理,聚焦理想与现实罅隙中腾跃与陷落的一个个被忽略,乃至被遗忘的存在,直面现代人惨淡的生存困境和荒芜心灵的精神疑难,并以此建构自己的文学乌托邦,“标示出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可能达到的灵魂眼界”。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旨在介绍本论文选择对徐则臣进行研究的缘由与意义、目前学界对徐则臣研究的大致情况、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之处。论文的第一章主要以使徐则臣真正得到学界关注和读者青睐的“京漂”小说为研究对象,对其笔下都市异乡人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整体性的把握,探索人与城、人与世界可能存在的张力。勘探祛除了惯有的亮丽底色的北京叙事,揭开全球化进程中的层层迷雾,直抵理想与现实的撕扯碰撞中个体生命自我体认的焦虑与精神疾患,对精神原乡的回望,以及生命令人难以承受的轻的疼痛。第二章通过徐则臣在记忆与想象的勾连中对日常生活的诗性书写,聚焦花街少年的青春律动和情感蜷缩,探索其成长背后无法抹去的疼痛和潜藏在记忆深处的原罪之殇,以及全球化进程中一代人的精神痼疾和心灵救赎。第三章以徐则臣人物画廊中个性迥异的女性人物形象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其笔下女性的精神褶皱。探析承受着巨大的身份与精神的双重裂变的都市游离者迷惘的苦痛和无力的挣扎,岁月沉淀和世情累积下女性的情感秘史和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坚守与追寻,以及女性对郁结于心的愁怨与伤痛的突围与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