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盈余管理,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的结果。它是一个既与投资者保护紧密相关,又直接影响会计准则制定的重要问题,已经成为会计乃至金融、经济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在企业业绩计量中,盈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盈余管理从而成为上市公司的普遍行为,也成为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热门话题。
已有盈余管理研究文献较多,相关的理论发展也较全面。然而,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盈余管理动机、盈余管理程度的计量方法、盈余管理手段、盈余管理经济后果和盈余管理制约因素等方面。不同的是,本文考虑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分析师盈利预测而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形,研究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能力。
在财务报告编制过程中,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对某些会计事项的处理方法拥有自主选择权,企业管理者可以运用个人的判断和观点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调整账面盈余。因此,理性的企业一般会充分利用这种会计赋予的权利使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的水平,从而使股东、公司和管理者的利益最大化。
然而,上市公司并不能无限制地进行盈余管理。“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复式记账规则使得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之间存在联动关系,改变会计方法和应计项实际上是通过资产、负债与收入、费用项目的相互转化实现对利润的改变,因此往往在利润发生改变的同时会伴随资产、负债项目的改变。盈余管理导致的资产、负债项目的改变总会在未来体现在利润表上,所以这类利润操纵往往在未来会发生转回,从而对未来利润造成相反的影响,即更低的收入创造能力。由于资产负债表累计了以前年度会计政策选择的所有影响,经收入调整的营运资产水平至少能部分地反映前期盈余管理的总程度。管理者在遵守会计准则和行业监管的前提下,在一个期间的偏高地确认和计量会降低其在以后期间进行此类操控的能力。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2004年至2008年我国A股非ST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采用广义定序逻辑回归模型,本文对上市公司未预期盈余与前期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资产负债表中累计记录了上市公司以前的盈余管理程度,前期盈余管理程度越高,本期进行盈余管理的能力将越弱。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重要的且有趣的。首先,在所有公司都有强烈的动机达到分析师预测,且未达到预测将给公司带来重大损失的情况下,本文从盈余管理能力的角度解释了为何有些公司能顺利超过分析师预测,而有些公司则不能。其次,本文表明盈余管理行为受到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连接起来的复式记账机制的限制,从而证明资产负债表能为投资者提供盈余管理方面的信息,即财务报表特别是资产负债表的决策有用性。最后,本文证明资产负债表累计了前期盈余管理的影响,从而将限制管理者未来进行此类盈余管理的能力。这也说明,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是存在成本的,本文的研究结果为管理者在各个期间的盈余管理进行权衡的行为提供了解释。此外,本文也从盈余管理的角度丰富了关于财务分析师预测方面的文献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