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创新的竞争;企业不创新就会灭亡,就会被市场淘汰。企业维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方法之一,就是持续且卓有成效地进行技术创新。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获取新技术的途径越来越多,涉及内部研发、技术并购、技术联盟、市场交易等多种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如何选择合适的技术获取模式并有效实施,成为技术创新管理学界应该高度重视、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
本文综合运用交易成本经济学、资源基础观、产业组织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实物期权理论以及微分理论等,采用理论分析、案例佐证与计量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企业技术获取过程中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企业技术获取模式选择;二是企业培养自身创新能力以确保对所选择的技术获取模式能有效实施。
首先,在对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评述的基础上,运用组合案例对企业技术获取模式选择决策的过程进行了研究,构建了用于技术获取模式选择的R-M-C概念模型。然后,基于2008年对江苏省制造企业06-07年度自主创新能力的抽样调查数据,运用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技术获取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单纯依靠与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并不能显著提升企业产品更新速度、市场占有率以及显著改善企业盈利能力;而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既可以提升企业绩效,又可以提升“产学研”合作创新对于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等结论。
接着,深入研究了不同技术战略下的企业技术获取模式选择问题。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对采取技术领先战略与技术跟随战略企业均衡比例的存在性、均衡比例存在的条件及所带来的后果进行了分析;建模过程中,着重分析了不同技术战略选择时创新收益、成本以及技术获取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论一方面从理论上论证了新技术“自主研发与扩散”的经济现象;另一方面,对采取技术领先战略与技术跟随战略企业的均衡比例,通过比较自由选择均衡与最优性市场均衡之间的差异,为政府介入和影响企业技术战略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引。
还有,分别针对同行业合作竞争环境、供应链环境以及“产学研”合作创新环境等几种情况,研究企业技术获取模式选择问题。通过建模与分析认为:在同行业合作竞争环境下,内部研发、技术交换、RJV以及技术兼并模式在促进企业技术能力、增进企业利润与社会福利方面,并不存在哪种技术获取模式更有效的问题;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具有内在动机去组建企业间技术联盟,甚至形成纵向一体化,且此种行为与整个国民福利提升是显著一致的,并无根本的冲突;在“产学研”合作创新环境下,基于企业-高校技术获取模型,提出了两种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即以高校研发人员离校创业兴建企业模式以及以企业为主导所采取的集成创新模式,并就两类模式下的技术获取行为进行了分析。
进一步地,对企业技术联盟与“产学研”合作技术获取模式选择进行了集成分析。构建了企业研发联合体模式动态博弈模型,得出了企业间资源共享进行合作研发的条件;再以该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产学研”合作技术获取模式选择动态博弈模型,得出了“产学研”研发合约与“产学研”研发联合体两种“产学研”合作技术获取模式有效选择的条件,以及由企业技术联盟向更大规模“产学研”合作联盟进行演化的条件。
另外,由于要有效实施选择的技术获取模式,企业自身必须具备基本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此,论文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企业技术联盟能力与联盟成功的关系分别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研究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由创新投入能力、新产品构想能力、研发能力、制造能力及销售能力所构成的协同有机,其本质上促使企业绩效的提升。企业技术联盟能力是由联盟职能能力与联盟动态能力所共同构成的协同有机体;其中联盟职能能力主要担负起联盟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运营任务,由联盟构想、伙伴选择、协议谈判、联盟实施与联盟退出等职能子能力所构成,其直接促使了技术联盟运作的最终成功;而联盟动态能力则是技术联盟能力的根本驱动力,主要由环境跟踪能力、联盟学习能力、联盟协调能力以及资源重置能力等子能力所构成。在环境跟踪能力、联盟协调能力与资源重置能力的协同作用下,集中通过联盟学习能力,即通过内外部知识获取、知识表达、知识明码化、知识共享、知识内部化等子过程,先后经历变异、内部选择、传播以及保持四个阶段,对联盟职能能力进行整合与重构。
最后,论文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