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艺术意境理论作为中华民族整体艺术理论的精神核心,它高度凝结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哲学智慧和宝贵的艺术经验。“意境”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精髓与追求的最高境界,其地位是中国其他艺术观念或理论所无法撼动与替代的。中国传统艺术意境理论从观念意识的萌芽到体系的建构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为中国艺术史梳理出了一条较为清晰的艺术理论脉络。在艺术意境理论漫长的形成过程中,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儒、道哲学思想对艺术意境观念的萌芽、理论的形成以及体系的建构提供了重要启示与理论依据。而在研究中发现,艺术意境理论中的任何观念都可以在其儒、道哲学思想中找到理论根源,可见儒、道哲学思想对艺术意境理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国传统艺术中意境观念的萌芽是在汉末初现端倪,蔡邕最早将“境”引入书法理论之中,这是“境”字在艺术理论中的第一次运用,比唐代王昌龄所提出的“意境”概念要早大约五百年。蔡邕在书论中“境”字的使用并不是一种偶然,魏晋南北朝时的书论、乐论、画论以及文论中都可见到“境”字的运用。而历史上第一个画论家谢赫的“取之象外”观点的提出,对艺术意境观念的形成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谢赫与蔡邕的观点共同启发了唐代艺术意境概念的确立与理论的创构。唐代王昌龄的“三境”说,皎然的“取境”说,刘禹锡的“境生象外”说以及司空图的“象外”说等诗学理论,其理论渊源无不与其相关联。但不可否认的是,唐代诗学理论中的意境观念构建了艺术意境理论的形成期,为后来艺术意境理论不断发展与延伸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艺术意境的创造是建立在“意象”之上的精神创造,“意象”是艺术意境建构的基础,“意象”的外在呈现形式与主观的内在情感是艺术意境生成的重要依托。而这种艺术上的精神创造主要是建立在“观”、“味”、“悟”三种主观体验之中。“虚”、“淡”、“隐”则是艺术意境理论体系中得以概括出来最具代表性的精神核心,三种精神核心皆从易学、老庄等哲学思想中延伸而来,并始终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艺术的实践创造以及理论的演变过程。由此可见,以“观”、“味”、“悟”为代表的核心体验和以“虚”、“淡”、“隐”为代表的核心精神,贯穿着中国传统艺术意境理论的全部脉络,并发展成为中国传统艺术意境理论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与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