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脾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累及门静脉主干,导致门静脉海绵样变。目前临床上尚不明确PVT形成的具体机制及影响因素,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一组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6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实施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共计163例。原发疾病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者123例(门静脉高压症组),外伤性脾破裂者40例(外伤脾组)。根据随访结果将门静脉高压症组患者进一步分为血栓形成组与非血栓形成组,并进行两组间临床资料的统计学分析对比,分析影响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危险因素与门静脉血栓分级之间的关系。采用logis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影响因素预测价值,P<0.05被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门静脉高压症组患者脾切除术后PVT发生率明显高于脾破裂组患者(30.08%与2.50%,P=0.000)。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中,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BMI、术前MELD评分、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前脾静脉直径、术前肠系膜上静脉直径、术前脾静脉流速、术中脾蒂切除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4、0.005、0.049、0.011、0.031、0.037、0.034);针对肝功能Child-Pugh A级患者行血栓组、非血栓组比较显示术前脾静脉直径、术前肠系膜上静脉直径、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前BM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1、0.010、0.023、0.031);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前BMI、术前脾静脉直径、术前脾静脉流速、术前肠系膜上静脉直径、术中I级脾蒂离断是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BMI<22.54 kg/m2(敏感度75.9%,特异度58.3%)或术前脾静脉直径>11.5 mm(敏感度72.7%,特异度62.9%)时,提示脾切除断流术后更容易形成门静脉系统血栓。将术前脾静脉直径>11.5mm或术前BMI水平<22.54kg/m~2者赋值1分,建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Yerdel分级III-IV级患者危险因素赋值评分平均值为1.85分,明显高于门静脉血栓分级I-II级者平均值0.8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PVT发生率显著升高,脾切除术前脾静脉直径、术前BMI水平与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以及严重程度有关,针对二者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术前BMI<22.54 kg/m2及术前脾静脉直径>11.5 mm可作为预防性抗凝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