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理论逻辑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yanlingyan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自己的学说作了经典的表述,并说这段对自己学说的经典表述也是写作《资本论》的指导思想①,《资本论》就是马克思运用自己的学说分析资本主义这一特殊社会形态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论文通过对《资本论》文本的研究,在忠实于文本的基础上,说明《资本论》是以严谨的逻辑论证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历史规律,证明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是“铁的必然性”和“正在实现的趋势”。论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是对论文相关理论问题的说明,第二部分(第2—3章)是论文的主干,论文基于《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分三章探讨了《资本论》的理论逻辑如何具体再现了马克思学说的理论逻辑。论文第二章说明《资本论》第一卷是以“单个资本”为研究对象,考察资本主义微观生产主体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资本主义微观生产主体的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其内部本质关系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主义微观生产主体内在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也表现为社会化劳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作为其物质基础的具体操作者,是其社会化生产力的代表;资本家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微观生产主体的所有者,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代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就具体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的矛盾。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通过资本积累不断扩大再生产,这也同时缩短了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工人劳动强度,并造成工人人口相对过剩,加剧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随着资本积累及资本不断集中,资本,这个以资本家为代表的私有制的生产关系,集中以至于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②。“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③。论文第三章阐明《资本论》第二卷在全书逻辑结构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在三卷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第二卷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动态——再生产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微观生产主体与宏观生产主体之间的矛盾及其发展趋势。生产是一个运动循环的过程,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中,其物质形态变换和价值比例实现都有一定条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的,而生产资料是私人占有,这就产生了单个生产主体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微观主体和宏观主体再生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条件只能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形式强制地加以实现。只有在社会生产主体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这些社会再生产的条件才可能顺利实现,周期性的危机才可能消除。论文第四章揭明《资本论》第三卷分析的是资本主义宏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是把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运动总过程作为对象进行综合的研究。第三卷不仅考察了以社会总资本为基础的宏观生产主体的各种具体形态或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还分析了生产价格、利润、平均利润、利息、地租等具体经济范畴。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的形成,反映了全社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大集团之间经济利益的对立,这种对立具体表现在社会生产主体的本质关系——分配关系上。马克思认为各种收入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主体一定的社会形式有关,正是这种社会形式及其内部的分配关系使全社会划分为经济利益对立的两大阶级。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表现在:全社会所有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被全社会所有资产阶级共同无偿占有。马克思在对社会总资本——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分析的同时,不仅分析了资产阶级颁布的一些具体法律对社会经济的作用,还把信用作为上层建筑,论述了信用作为上层建筑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作为金融的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如果说第一卷考察的微观生产主体是资本主义直接生产或直接剥削的条件,那么第三卷考察的宏观生产主体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或剥削实现的社会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矛盾只能靠周期性经济危机暂时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①,要消除危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其他文献
由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2009年辽宁省哲学学会”年会于10月17至18日在辽宁大学举行。辽宁社会科学院、东北大学、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沈阳师范大学等省内30多个
网络伦理的构建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如何对网络伦理进行构建,学术界尚处于争论阶段。从网络伦理与现实伦理的关系切入,分析网络伦理构建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可以认
美育作为一个恒久的教育话题如今备受重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开展与创新的新挑战。本文从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入手,佐以长春理
<正>作为万丰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爱莲在带领公司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每一次都踩在了正确的节拍上。在上个世纪90年代,当大街上的摩托车还都是钢轮的时候,陈爱莲就想到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