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域勘界工作是加强海域综合管理,有效实施海域使用,发展海洋经济和维护沿海安定团结的一项重要措施,该论文通过研究上海市与江苏省海域勘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岸滩演变,为勘定沪苏省际间海域界线提供了技术依据。根据实测水深数据绘制了精细水深图,分析海底特征地形,进行等深线和地形剖面分析;将调查区地形分为浅水滩涂区、沙洲区、水道区和浅海区。用实测水深与海图水深数据进行冲淤对比,从冲淤动态分析中可以看出,顾园沙南北扩张,而崇明沿岸滩涂淤积、启东沿岸滩涂稍有侵蚀。对调查区海岸与海底地貌的形态、结构、成因、微地貌组合及现代动力地貌过程等进行综合分析,按照地貌成因—形态分类的原则,对调查区的海岸和海底地貌进行了系统分类并绘制地貌图。调查区陆地地貌的三级地貌以冲积海积平原地貌为主,海岸地貌的三级地貌以人工改造的海岸地貌、海陆交互作用的潮间带地貌和水下三角洲地貌为主。海底地貌分为河口拦门沙、冲刷槽、沙波和沙脊等。调查区内底质沉积物也多以细砂和粘土质粉砂为主,部分区域内有砂质粉砂或粉砂质粘土等。海域内除发育冲刷槽外,还在冲刷槽的外侧发育有潮流脊和沙波地貌。通过使用激光粒度仪进行底质样品分析,发现调查区中部泥沙相对较粗,多为细砂,分选好,频率曲线多为近对称态的窄峰型曲线;调查区四周泥沙相对较细,多为粘土质粉砂,分选差,频率曲线多成正偏态的宽峰型和中等峰型曲线。底质类型及平均粒径等值线的分布大体上呈NW-SE走向,与海底地形的走向基本一致。根据实测资料对海流观测资料应用差比数法分别进行了准调和分析,得到各分潮流调和常数,并推算出各分潮的椭圆要素。通过计算勘界海域的潮流类型判别数值,判定研究区域海域潮流性质以不规则半日潮流为主。计算了理论最大可能流速、水质点的最大可能运移距离、余流流速。通过悬砂站位分析发现调查区悬沙含量平面分布由长江北支口门向口外呈现减小的变化趋势,各站含沙量一般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含沙量随潮汐涨落而不断发生变化,其变化的幅度因站位和层次的不同而不同,表层变化小,底层变化大,顾园沙东侧变化小,西侧变化大,且各站含沙量变化过程线与相应的流速过程线基本相一致。针对勘界的实际关心问题,分析整个勘界区冲淤演变背景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区内重要的沙洲-顾园沙的冲淤演变特征,结合潮流和泥沙资料及底质特征,分析了这种冲淤变化机制,得出“长江北支淤积会继续,最终趋向消亡,崇明岛向北并岸”的结论,并提出一种合理的界线划分方案,即只考虑地形地貌、岸滩演变条件,以南槽5m等深线的中间线结合顾园沙地形走向为分界线的划界方案,应用该方案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能使崇明与启东保持明确的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