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上海市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学校体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取得很大成绩。学校教育理念发生积极转变,“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逐渐成为共识;新型体育课程体系初步形成,身体发展、知识技能、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多维教学目标为学生终身锻炼打下基础;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体育场地生均面积继续增加。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体育工作整体发展水平与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要求不相匹配;青少年健康状况仍不容乐观,耐力、力量素质等指标明显偏弱,视力不良检出率、超重与肥胖检出率居高不下。这些问题已经影响上海市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2011年2月,上海市教委宣布,在全市大、中、小学中全面启动实施“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特尔菲法、逻辑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运用教育评价的相关理论,对“健康促进工程”视野下上海市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进行研究,旨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为上海市“健康促进工程”的开展提供保障,也为各高校进行自我管理提供科学的方法,主要结论如下:“健康促进工程”视野下上海市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方案的一级指标包括保障机制建设、课程体系建设、阳光体育活动、体质健康监测和师资队伍建设五项。其中公共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权重系数最大,表明课程体系建设是评价方案的主体部分。“健康促进工程”视野下上海市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方案的二级指标由规章制度、经费投入、公共体育设施情况、“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的落实和合理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等21项指标组成。“健康促进工程”视野下上海市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方案的主要观测点由高校公共体育的规划、管理政策、专款专用情况、经费分配情况、场馆的数量和体育场地面积等43项组成。高校自评和实地测评显示,教育局直属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情况要好于市属高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健康促进工程的启动较慢,教育理念略显落后;体育场馆设施,特别是室内场馆缺乏,项目设置不够丰富;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够,早操、体育课外活动的监督机制不健全,教学组织缺乏创新;体育活动的组织比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认真程度不够,测试后缺乏分析与反馈;教师的工作量不明确,业务水平和责任心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