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就是借助熟悉的、形象的事物去认识不熟悉的、抽象的事物,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认知语言学家莱柯夫认为隐喻就是把具体概念映射到抽象概念的认知过程。在众多具体概念中,空间关系是人的身体与外界事物的接触中最直接感受到的关系,因此空间概念是人们获得的最重要且最基本的一个认知域,是建构和理解其他概念的基础。空间隐喻是将空间概念投射到其他非空间概念,从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外研究者通过大量的语料研究发现,多数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概念来表达和理解的,这些抽象概念涉及时间、数量、情感、道德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心理现实性的研究证据。“上/下”、“大/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两个空间概念。对于社会地位这个抽象概念来说,在现代汉语中人们通常会用“上/下”“大/小”这两个空间概念来描述。但以往研究只从语言学角度出发,从大量语料中证实了社会地位空间隐喻的存在,但在心理学的即时加工中并没有得到证实。本研究在第二代认知科学的理论背景下,基于“体验性”的理论观点,采用心理学反应时实验,验证现代汉语中社会地位的空间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即验证在我们头脑中是否用空间概念来思考社会地位这个抽象概念的。本研究由四个实验组成,分别从两个维度对社会地位的空间隐喻表征进行验证:空间垂直维度和空间大小维度。共有196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参与实验,研究试图证明社会地位这一抽象概念是通过垂直空间和大小空间概念来建构和理解的。实验一、实验二验证了现代汉语中社会地位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机制。实验一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的实验范式,结果发现,社会地位高的词和空间“上”存在较强的内隐联系,社会地位低的词和空间“下”存在较强的内隐联系。实验二采用了空间stroop的变式,进一步发现社会地位高的词呈现在空间上方时被试反应时更快,社会地位低的词呈现在下方时被试反应时更快。因此,两个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在人们头脑中社会地位概念的表征具有垂直维度空间性。实验三、实验四采用之前相同的实验范式,验证了现代汉语社会地位的大小空间隐喻表征机制。实验结果发现,在人们头脑中社会地位概念的表征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大小维度的空间性。社会地位高被表征为空间“大”,社会地位低被表征为空间“小”。但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地位概念的空间大小表征强度小于空间垂直表征强度,说明垂直空间概念在建构抽象概念时更具有影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