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莫里森作为二十世纪乃至二十一世纪初期最为重要的非裔美国作家之一在她的作品中一直对非裔美国女性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讲述了黑人小女孩佩克拉在一个黑人社区受尽歧视和虐待最后走向疯癫的故事。评论家们已从各种不同角度对此作品进行探索并对佩克拉的悲剧成因做出解释,比如叙事学、后殖民理论、心理分析、成长小说等视角。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试图从宗教角度探析佩克拉的悲剧,论证被白人主流文化和注入种族主义色彩并被黑人认同的基督教对小主人公的命运有着深层次的负面影响,对她所受的歧视和虐待及最后的疯癫有着重大责任。基督教曾是西方国家对于殖民地进行精神文化统治的工具,对于美国内部少数族裔也扮演了同样的角色。本文研究了《最蓝的眼睛》中主要人物对于上帝的态度及其带来的后果,重点分析了这种后果殃及到佩克拉身上之后对她的打击和迫害。以店主雅克鲍斯基为代表的白人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理所当然高黑人一等,因而对他们充满歧视。黑人尤其是以杰拉尔丁和波琳为代表的黑人女性,盲目崇拜白人上帝,试图掩盖内心深处作为黑人的自卑感但却因而变得更自卑,他们的人性也因之被严重扭曲。与她们相比,以乔利·布里德拉夫和索卜汉德切丘为代表的黑人男性潜意识中对上帝有着批判和反抗意识,但由于主流文化的强大和不可抗拒性,他们的人格还是走向分裂和异化,不断将魔爪伸向比他们自己更弱势的黑人女性和孩子来发泄自己以获取心理平衡。佩克拉这个被白色上帝和白人审美标准定义为极其丑陋的黑人小女孩自然成了上述人物鄙视和发泄的对象。白人对她不屑一顾,心装白色上帝的黑人女性侮辱和虐待她转嫁自卑和自我憎恨心理,黑人男性对她进行肉体和精神的双重侵犯。尤为可悲的是佩克拉的母亲对她所受的创伤没有给予丝毫抚慰,被白色上帝扭曲了母性本能的她不仅没有教给佩克拉爱和捍卫自我的勇气与能力,还加入到打击她的行列。在这种境遇下,佩克拉的心理逐渐被瓦解直到最后失去理性。通过分析被注入种族歧视色彩的基督教在佩克拉悲剧的形成的根源,实现的过程和不可避免性方面负有的责任,本文认为一定意义上佩克拉是一只被白色上帝所吞噬的黑色羔羊。要避免佩克拉悲剧的反复上演,非裔美国人不仅要批判对待基督教和它背后的白人主流文化,还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传统文化的力量。麦克蒂尔夫人就是在这方面相对成功的一个例子。她对基督教的正面实践和对布鲁斯音乐的深情吟唱和有效传承为其他非裔美国人做出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