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迅速增加,经济质量不断改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然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产能过剩问题长期存在。特别是在2008年之后,受到不断恶化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日益加剧的欧债危机影响,国外需求市场出现了持续性的低迷,使得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长期依赖的出口导向型经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和考验,对外贸易大幅回落,国内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的放缓迹象,同时也加剧了国内产能过剩问题。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指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煤化工以及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也加速了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新洗牌过程,传统发达国家的相对经济地位在减弱,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因此,在国内发展方式转型和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双重背景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推动国内产能过剩行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不仅有利于产能过剩行业获取先进技术和自然资源,有效绕开贸易保护主义的壁垒,拓宽全球市场,而且对国内产能过剩问题的缓解和抑制、实现国内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均有积极意义。自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特别是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都名列世界前茅。但对于产能过剩行业而言,其“走出去”的过程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例如整体投资规模较小、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方式单一和对外直接投资成功率较低。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不同主权国家或经济体,牵涉到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因此其中的很多事情超出企业的能力范围,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企业“走出去”的风险。同时,“走出去”已经不是简单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体现了国家之间实力的较量,因此无论是从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都要求政府协调国际关系、收集和处理国际信息,制定相关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通过高效优质的服务和监督,鼓励和支持企业实现全球化和国际化。但是我国政府对于自己在经济活动中的定位仍然保留着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子,在产能过剩行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存在严重的职能“越位”与“缺位”现象,这也是造成整体投资规模较小、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方式单一和对外直接投资成功率较低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因此,本文通过对产能过剩行业“走出去”现状的分析,研究了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职能定位存在的“越位”和“缺位”问题,并提出明确政府职能定位的相关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政府职能定位问题引入到产能过剩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来,因为面对当前国内严峻的产能过剩和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的问题,“走出去”对于产能过剩行业来说已经是迫在眉睫。而作为“走出去”的宏观主体,我国政府自身角色和职能的准确定位和界定对产能过剩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文的不足在于由于难以查找相关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因此未能进行相关的数量和数理分析对文章相关结论作支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完整性和说服力。本文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介绍了产能过剩、“走出去”和政府职能定位的概念内涵以及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章第三部分介绍了产能过剩行业“走出去”的理论依据,并从国家、产业和企业三个层次分析了国内产能过剩行业“走出去”的必要性。第四部分介绍了目前产能过剩行业“走出去”的现状,包括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方式和投资成功率四个方面。文章第五部分结合产能过剩行业“走出去”的现状着重分析了这个过程中政府职能定位存在的“越位”和“缺位”问题。文章的最后部分从五个方面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