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是近几年来被广泛研究和讨论的一项新的监测手段,它利用雷达波信号的相位信息获取地球表面的三维形变信息,具有低成本、连续性以及遥感探测能力强等特点。目前,已在各种地质灾害研究如地震、火山、煤矿和地面沉降等领域广泛研究应用。但是InSAR技术在数据后处理与成果表达、分析方面研究相对滞后,难以满足InSAR技术实际应用的需求,甚至成为InSAR成果正确分析应用的瓶颈。而另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管理、显示、模拟等方面有着很强的应用,可以很好的为管理和决策服务。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了GIS强大的编辑、处理和分析功能就InSAR数据后处理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总结。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基于GIS的InSAR数据后处理所涵盖的内容与分析过程,给出了其数据处理的完整流程。并提出了一种对InSAR获取的形变数据进行四叉树压缩、Kriging插值和低通滤波处理的方法,从而有效的抑制了形变粗差,有利于特征点的提取和等值线的绘制。2、运用地统计分析的思想对InSAR获取的形变数据进行了分析探测,通过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研究了InSAR形变图的插值模拟,达到了填补由于失相干等引起的空缺数据,剔除变异值,得到具有分布合理、质量较好的InSAR形变数据的目的,并分别以西安地区1992年、1996年和2005年的InSAR数据进行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果。3、基于西安地面沉降特有的沉降变形特征,对西安市不同阶段的地面沉降信息进行了归纳整理,并通过建立空间域的克里格插值模型和时间域的多重样条插值模型,实现了西安地区1960至2009年地面沉降信息的时间序列拟合反演,并由此构建了西安市49年来的地面累积沉降等值线图。4、建立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InSAR数据后处理与分析系统。该系统主要目标是实现InSAR后处理中多源数据的综合应用和分析,即由InSAR监测获取的变形数据,经过数据转化,由RS环境模式转到GIS操作环境,并结合地理、水文地质,地质灾害等数据各种分析等,为实现InSAR沉降监测结果的显示和分析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