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孝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孝经》作为专门阐发孝道、指导孝行的儒家经典,自汉代即列入学官,尽管存在今古文之争,历代仍传抄传承不绝,受到高度重视,并产生大量研究和阐发著作,涌现大量《孝经》文献。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时期之一,统治者十分重视孝道,倡导孝行,并亲自注解《孝经》。《孝经》文献是唐代儒家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之后《孝经》研究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论文梳理了唐代《孝经》文献,考察其传播及影响,并对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两部《孝经》文献——唐玄宗《御注孝经》和陆德明《经典释文·孝经音义》进行阐释,探讨唐代《孝经》典籍受到重视的原因。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包括五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论述选题的缘起,概述唐代《孝经》与孝文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梳理《孝经》学存在争议的诸如作者、成书过程、书名由来、传注源流等问题,展示研究思路和意义。第一章主要是对唐代《孝经》文献的整体考证。唐代重视孝行,《孝经》学在唐代亦有了较大的发展,为《孝经》作注、疏、正义的不在少数。唐代《孝经》文献,后世所作史志目录、私家目录、专修目录多见收录,此外在史书列传、小说、文集中亦有所提及,约二十四种。文章对《孝经》典籍进行了梳理,明确了有唐一代见于著录的对《孝经》进行注疏音义的文献,与《孝经》内涵和用意相近的文献,以及借助《孝经》之名阐发孝道但文字上与《孝经》几乎无同,完全是进一步的阐发的典籍。在此基础之上,对具有唐代特色的唐代墓志铭和唐诗中所见《孝经》相关评论、运用与传播进行研究。第二章探讨唐代在《孝经》文献的传播上具有的时代特征。唐代《孝经》的发展与刊刻;官学中的《孝经》教育,《孝经》在唐代被作为官学中必学的教材之一;科举中《孝经》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也在科举考核范围之内,成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之一。挖掘唐代对《孝经》、对孝的重视和对孝文化的进一步深化所做出的贡献和重要意义。第三章探讨唐代《孝经》文献丰富之原因。主要从历代文化积淀、统治者重视和提倡分析,此外,与唐代国力昌盛和经济文化繁荣也不无关系。与唐以前中国历代文化,尤其是孝道伦理文化的积淀密不可分,同时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对《孝经》学、《孝经》典籍文献的繁盛具有推动作用。唐之后,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传统的孝道伦理文化,统治者加强重视,在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科举考试等方方面面都有相关涉及和渗透。第四章、第五章则选取唐代《孝经》文献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类进行解读。一为音义类——陆德明《经典释文·孝经音义》,其书对《孝经》进行了释音,并将《孝经》列为儒家经典,肯定了《孝经》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另一为注疏类——唐玄宗的《御注孝经》,它的成书具有特别的意义和影响,奠定了今文《孝经》的地位,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今古文之争和经义分歧。同时又是帝王御注,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开辟了御注《孝经》的榜样和前例。结束语部分,对全篇内容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着重点明了唐代《孝经》典籍的文献价值和研究唐代《孝经》文献的意义,唐以后《孝经》文献的传播发展以及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