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着眼于厘清清代四川备荒仓储发展演变历程,以及仓储种类、规模、经营管理、救灾备荒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揭示其发展基本规律。 除绪论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五章。绪论部分主要是梳理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阐明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对清代四川备荒仓储概况进行交代。 以乾隆朝为断线,四川备荒仓储前兴后衰,嘉道时略微回升,之后越发衰落,光宣时期又呈复兴态势。清代四川总共存有七十多种仓廒名目,但多为县域性仓储,主流仓种主要有常平仓、社仓、济仓、积谷仓,建置朝代分别为康熙、乾隆、嘉庆、光绪,正好呈先后顺序,但后者的建立不以取代前者为前提,而是共同发展。就性质而言,前者为官仓,后三者为民仓。 第二章,主要介绍常平仓建设基本情况。 清初战后,四川地广人稀,人地矛盾并不突出,建设备荒仓储的需要并不迫切,康熙间开始的常平仓建设更多的是着眼于全国大局。常平仓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通过籴粜米谷以稳定市价,谷本来源主要有财政调拨、赎锾、捐输、捐监、息谷等,由州县官员负责经理,仓谷用途主要有日常平粜、借贷、赈济等。乾隆初期,民众捐监踊跃,常平仓大力加贮,大量仓谷外运接济邻省,或者碾办军需,但均能及时填补,仓储达到极大繁荣。 第三章,重点叙述社仓建设具体情形。 清代四川的社仓康熙年间已有自发建置,雍正年间进行试点,乾隆三年正式命令建修。由当社百姓共同出资,分储城乡以备贫赈贷是社仓建设本意,其谷本来源包括百姓捐输、常平仓调拨、捐监溢谷、息谷等,管理人员由百姓共同推举,具体情况需向政府报告。仓谷春借秋还、加收利息,灾年则用于赈济。到乾隆时,社仓收纳常平仓捐监溢谷,由于气候潮湿,民间惧藏,百姓踊跃捐输,四川仓储形成整体繁荣态势。 第四章,具体讲述济仓建设状况。 嘉庆初年的白莲教起义是四川仓储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其走向本省救灾备荒的转折点。嘉庆二十二年,为重振荒政,四川掀起济仓建设热潮。济仓在制度设计上主要是弥补常平仓和社仓的不足,将救济对象扩大到无产、无业的极贫者。由于百姓穷困,谷本只能摊征;由于采用置田收租的经营模式,有些县份济仓没有仓廒。除救荒备灾外,济仓还承担都江堰岁修、支给孤贫口粮、补助学校办学等社会福利用度。 第五章,集中讨论积谷仓建设问题。 咸同年间李蓝起义给四川仓储造成巨大冲击,个别地方出现激烈的抗粮斗争。光绪六年,川督丁宝桢以“从前义仓大半归为乌有”,劝谕百姓捐输,并在三年连续收积后自行经理。积谷仓在运营上融合以往各仓精华,由于章程严密、管理得当,恢复了捐输奖励制度,其在清末仓储整顿的大背景下取得巨大成就,四川备荒仓储呈现复兴态势。 结语主要是提出一些思考,包括清代四川备荒仓储特点,官绅在仓储管理中的互动,以及传统仓储制度的近代转变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