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中国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从产生之日起至建国前这段时期的诠释状况。研究对象包括小说自问世后的版本状况、清代前中期,清末民初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各个时期的小说评点,序跋题识,散论等。文章结合相关史料,典籍进行分析,借助哲学诠释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侧重对各个时期《儒林外史》诠释、研究状况的展示和分析,探析各个时期对《儒林外史》诠释的不同,找出众说纷纭背后的缘由。本论文除前言外共分四章,第一章为《儒林外史》的评点本系列及其诠释的地域特色成因。对《儒林外史》的五个评点本系列进行了展示总结,并从刊刻业、语言环境、文人参与几个方面分析了《儒林外史》评点本形成的地域特点。第二章以卧闲草堂评点为主体,结合其他几家评,研究在清代伦理文化和传统评点范式影响下形成小说评点,这一时期的评点对于主旨的解读是非常精当明确的。除此之外还有结构论、讽刺艺术论和人物论。主要观点有:受传统封建的忠孝价值观念影响,形成了“功名富贵”的主题论,又由于各家评点者具体的生活年代、立场不同,在“功名富贵”主题上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儒林外史》各家评点的结构观是在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下,以及前辈评点家强大的理论范式熏陶下形成的;讽刺艺术论填补了中国小说理论中关于讽刺艺术的论述,有开先声之用;从写情理中的人物,塑造人物要有层次感,人物的性格变化受环境影响三个方面论述《儒林外史》小说评点对以往小说人物论的突破。第三章探讨清末民初时期的《儒林外史》评点,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有以张文虎、平布青、金和等人的以考证源流、指认人物情节本事的朴学评点,亦有受西方思想影响,开启以了以政治因素评点《儒林外史》的先河,将其解读为“政治小说”。并用哲学阐释学的观点分析了产生两种状况的原因。第四章在西方学术思潮与时代风云变幻的多重影响下,《儒林外史》受到了新的重视,本章以胡适和鲁迅的阐释为主要对象,分析历史与个人视域的不同对《儒林外史》文学意义理解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