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基于颞下颌关节的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探究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后患者的髁突骨质变化,关节盘位置和长度的变化,并对比研究自然转归、关节腔内玻璃酸钠注射治疗以及关节开放手术治疗对患者关节盘位置变化以及髁突高度和临床症状的影响,为临床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方法和时机提供有效的依据。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182例单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3例仅接受健康教育的自然转归患者为A组,67例使用玻璃酸钠治疗的患者为B组,92例进行关节开放关节盘复位锚固手术治疗的患者为C组。以患者健侧髁突为对照观察其患侧髁突吸收程度;进一步比较不同年龄的患者患侧关节盘位移距离以及长度变化的差异;比较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三种转归方式下患者关节盘复位情况、疼痛分级指数(VAS指数)、开口度和Friction指数;比较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患者患侧关节盘移位距离和长度变化;比较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患者健侧和患侧髁突高度以及髁突高度差。
结果:
(1)治疗前无髁突吸收72例(39.56%)、轻度髁突吸收69例(37.91%)、中度髁突吸收34例(18.68%)、重度髁突吸收7例(3.85%),治疗6个月后无髁突吸收96例(53.7%)、轻度髁突吸收58例(31.89%)、中度髁突吸收25例(13.74%)、重度髁突吸收3例(1.65%),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无髁突吸收人数占比明显低于B组和C组,C组无髁突吸收人数占比最高,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不同年龄的患者患侧关节盘位移距离以及长度变化比较发现,16-25岁患者关节盘位移距离5.48±2.05mm、平均关节盘长度8.62±1.25mm,26-35岁患者关节盘位移距离5.79±1.76mm、平均关节盘长度8.33±1.08mm,36-45岁患者关节盘位移距离6.02±1.44mm、平均关节盘长度8.10±1.36mm,46岁以上患者关节盘位移距离6.25±2.12mm、平均关节盘长度7.89±1.77mm。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越大,关节盘移位距离越远,关节盘长度越短。
(3)治疗前三组患者关节盘VAS指数、开口度以及Friction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A组患者VAS指数4.11±0.79、开口度30.76±6.52mm、Friction指数0.24±0.07,B组患者VAS指数2.76±0.81、开口度36.08±7.23mm、Friction指数0.16±0.06,C组患者VAS指数1.03±0.23、开口度42.45±5.90mm、Friction指数0.10±0.02,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治疗后VAS指数明显低于A组与B组患者治疗后VAS指数。C组患者治疗后开口度大于A组与B组患者治疗后开口度。
(4)治疗6个月A组患者关节盘复位有效率4.35%(1例),B组患者关节盘复位有效率56.72%(38例),C组患者关节盘复位有效率94.57%(87例),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关节盘复位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与B组患者复位有效率。
(5 )治疗前患者平均关节盘移位距离6.83±2.31mm、平均关节盘长度8.12±1.93mm,治疗6个月后患者平均关节盘移位距离4.23±1.96mm、平均关节盘长度9.54±1.42mm,治疗后A组患者平均关节盘移位距离7.14±1.87mm、平均关节盘长度7.68±1.74mm,B组患者平均关节盘移位距离4.77±1.52mm、平均关节盘长度9.30±1.60mm,C组患者平均关节盘移位距离3.68±1.31mm、平均关节盘长度9.82±1.77mm,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 )治疗前患者健侧髁突平均高度26.12±3.87mm、患侧髁突平均高度23.17±4.20mm、髁突高度差为2.95±0.33mm,治疗6个月后患者健侧髁突平均高度26.89±2.14mm、患侧髁突平均高度23.40±3.14mm、髁突高度差为3.49±1.00mm,治疗后A组患者健侧髁突平均高度26.89±2.04mm、患侧髁突平均高度22.89±3.65mm、髁突高度差为4.00±1.61mm,B组患者健侧髁突平均高度26.92±1.87mm、患侧髁突平均高度23.31±2.94mm、髁突高度差为3.61±1.07mm,C组患者健侧髁突平均高度26.94±1.66mm、患侧髁突平均高度23.68±2.94mm、髁突高度差为3.26±1.28mm,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中有60%以上的患者会发生髁突骨吸收,髁突骨吸收可通过临床治疗得到改善。
(2)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自然转归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会造成患者关节盘移位距离增大、关节盘长度缩短,且会增大患者健侧和患侧髁突发育程度差异,不利于患者的恢复。
(3)关节腔内玻璃酸钠注射和关节开放手术对于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都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相比之下关节开放手术治疗更有利于患者关节盘复位的改善,能够有效防止关节盘进一步移位,能够减少髁突骨吸收的发生。
(4)相较于成年患者,青少年关节盘前移位患者髁突吸收更为明显,与青少年髁突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有关。
(5)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临床应尽早接受治疗,建议患者进行关节腔内玻璃酸钠注射或关节开放手术治疗,不建议患者自然转归。
基于颞下颌关节的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探究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后患者的髁突骨质变化,关节盘位置和长度的变化,并对比研究自然转归、关节腔内玻璃酸钠注射治疗以及关节开放手术治疗对患者关节盘位置变化以及髁突高度和临床症状的影响,为临床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方法和时机提供有效的依据。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182例单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3例仅接受健康教育的自然转归患者为A组,67例使用玻璃酸钠治疗的患者为B组,92例进行关节开放关节盘复位锚固手术治疗的患者为C组。以患者健侧髁突为对照观察其患侧髁突吸收程度;进一步比较不同年龄的患者患侧关节盘位移距离以及长度变化的差异;比较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三种转归方式下患者关节盘复位情况、疼痛分级指数(VAS指数)、开口度和Friction指数;比较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患者患侧关节盘移位距离和长度变化;比较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患者健侧和患侧髁突高度以及髁突高度差。
结果:
(1)治疗前无髁突吸收72例(39.56%)、轻度髁突吸收69例(37.91%)、中度髁突吸收34例(18.68%)、重度髁突吸收7例(3.85%),治疗6个月后无髁突吸收96例(53.7%)、轻度髁突吸收58例(31.89%)、中度髁突吸收25例(13.74%)、重度髁突吸收3例(1.65%),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无髁突吸收人数占比明显低于B组和C组,C组无髁突吸收人数占比最高,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不同年龄的患者患侧关节盘位移距离以及长度变化比较发现,16-25岁患者关节盘位移距离5.48±2.05mm、平均关节盘长度8.62±1.25mm,26-35岁患者关节盘位移距离5.79±1.76mm、平均关节盘长度8.33±1.08mm,36-45岁患者关节盘位移距离6.02±1.44mm、平均关节盘长度8.10±1.36mm,46岁以上患者关节盘位移距离6.25±2.12mm、平均关节盘长度7.89±1.77mm。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越大,关节盘移位距离越远,关节盘长度越短。
(3)治疗前三组患者关节盘VAS指数、开口度以及Friction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A组患者VAS指数4.11±0.79、开口度30.76±6.52mm、Friction指数0.24±0.07,B组患者VAS指数2.76±0.81、开口度36.08±7.23mm、Friction指数0.16±0.06,C组患者VAS指数1.03±0.23、开口度42.45±5.90mm、Friction指数0.10±0.02,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治疗后VAS指数明显低于A组与B组患者治疗后VAS指数。C组患者治疗后开口度大于A组与B组患者治疗后开口度。
(4)治疗6个月A组患者关节盘复位有效率4.35%(1例),B组患者关节盘复位有效率56.72%(38例),C组患者关节盘复位有效率94.57%(87例),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关节盘复位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与B组患者复位有效率。
(5 )治疗前患者平均关节盘移位距离6.83±2.31mm、平均关节盘长度8.12±1.93mm,治疗6个月后患者平均关节盘移位距离4.23±1.96mm、平均关节盘长度9.54±1.42mm,治疗后A组患者平均关节盘移位距离7.14±1.87mm、平均关节盘长度7.68±1.74mm,B组患者平均关节盘移位距离4.77±1.52mm、平均关节盘长度9.30±1.60mm,C组患者平均关节盘移位距离3.68±1.31mm、平均关节盘长度9.82±1.77mm,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 )治疗前患者健侧髁突平均高度26.12±3.87mm、患侧髁突平均高度23.17±4.20mm、髁突高度差为2.95±0.33mm,治疗6个月后患者健侧髁突平均高度26.89±2.14mm、患侧髁突平均高度23.40±3.14mm、髁突高度差为3.49±1.00mm,治疗后A组患者健侧髁突平均高度26.89±2.04mm、患侧髁突平均高度22.89±3.65mm、髁突高度差为4.00±1.61mm,B组患者健侧髁突平均高度26.92±1.87mm、患侧髁突平均高度23.31±2.94mm、髁突高度差为3.61±1.07mm,C组患者健侧髁突平均高度26.94±1.66mm、患侧髁突平均高度23.68±2.94mm、髁突高度差为3.26±1.28mm,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中有60%以上的患者会发生髁突骨吸收,髁突骨吸收可通过临床治疗得到改善。
(2)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自然转归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会造成患者关节盘移位距离增大、关节盘长度缩短,且会增大患者健侧和患侧髁突发育程度差异,不利于患者的恢复。
(3)关节腔内玻璃酸钠注射和关节开放手术对于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都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相比之下关节开放手术治疗更有利于患者关节盘复位的改善,能够有效防止关节盘进一步移位,能够减少髁突骨吸收的发生。
(4)相较于成年患者,青少年关节盘前移位患者髁突吸收更为明显,与青少年髁突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有关。
(5)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临床应尽早接受治疗,建议患者进行关节腔内玻璃酸钠注射或关节开放手术治疗,不建议患者自然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