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镁合金因具有较低的密度和好的生物可降解性等优点而具有广阔的生物应用前景。但传统晶态镁合金在降解过程中存在力学性能下降过快、有氢气产生及降解速率不可控等问题,从而限制了其在生物领域的应用。非晶态镁合金因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耐腐蚀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其中Mg-Zn-Ca非晶合金以其高比强度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被认为是有应用前景的生物材料,然而其降解速率仍然过快不能满足生物植入材料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其耐腐蚀性能。本研究首先通过单辊甩带机制备了Mg66-xZn30Ca4Mx(M=Y、Nd、Zr、Ce;x=0、0.5、1、1.5at.%)非晶合金,通过对合金电化学性能的测试、腐蚀形貌的观察及腐蚀后合金表面的红外光谱(FTIR)的分析来研究微量Y、Nd、Zr和Ce元素的添加对Mg-Zn-Ca非晶合金耐腐蚀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添加元素后镁基非晶合金的腐蚀电位(Ecorr)明显升高且腐蚀电流密度(Icorr)有所下降。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下观察发现,随着样品在模拟体液(SBF)中浸泡时间的延长,样品表面腐蚀产物逐渐增多,且添加元素后合金表面的腐蚀产物减少,以上与FTIR的检测结果一致。(2)在样品浸泡7天后的SEM图中发现,元素的添加诱使合金的腐蚀形貌发生了变化。浸泡7天后Mg65Zn30Ca4Y1非晶合金的表面形成了一层密实结构的腐蚀产物,有效的阻碍了腐蚀液的入侵提高了合金的耐腐蚀性能,然而在Mg64.5Zn30Ca4Y1.5非晶合金表面则形成了垂直于基体的片状结构,使其耐腐蚀性能下降。添加Nd和Zr元素的非晶合金在浸泡7天后腐蚀产物形成了平行于基体和垂直于基体的混合式结构,这种结构有效的阻碍了腐蚀液与新基体的接触,提高了非晶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对浸泡7天后的SEM图进行比较后,发现Mg-Zn-Ca-Ce非晶合金的表面完整性是最好的,所以其耐腐蚀性能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