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荧光探针技术是指利用某些具有特征荧光,并且其荧光性质(激发和发射波长、强度、寿命、偏振等)可随所处环境的性质,如极性、折射率、粘度等改变而灵敏地改变的一类分子化合物,对某些特殊环境下材料或目标物质的结构、含量及其他的一些物理或者化学性质进行分子水平定性或者定量的研究的技术,它同时具备较高的灵敏性和较宽的动态时间相应稳定性的特点。而随着物理和化学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控制荧光分子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受到不同的环境刺激来实现荧光的开、关转换,从而更加准确的对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等大分子以及其他离子的结构进行识别和标记,而且使得对它们的定量检测也更加准确。因而近年来荧光分子作为探针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基于硫醇对?(11)?-不饱和双键的亲核加成,通过设计合成一种以3-氨基苯酚为主要原料,合成7-氨基-4-甲基香豆素作为荧光基团,采用马来酰亚胺或其衍生物作为接受体,专门检测生物硫醇的荧光探针。重点对合成过程中各步反应的条件优化及收率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获得比较优化的合成条件。并对合成出来的荧光探针进行一系列用于检测过程的研究,分析在不同环境中,模拟细胞内环境的杂质共同影响等条件下对硫醇含量检测的选择性和稳定性情况。同时结合生物硫醇的重要性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并展开自己对于荧光探针的合成的实验工作,介绍荧光探针的合成工艺优化及对生物硫醇的检测结果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