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传统的翻译研究都主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减少主观参与,译者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在文化转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越来越明显,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关注,因此成为翻译界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阐释学是关于文本解释的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乔治·斯坦纳把阐释学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中,将翻译过程分为四个步骤: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这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体现出了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运作理论为理论基础,将译者主体性这个概念具体到翻译四步骤中进行分析。案例分析部分选择了全球畅销小说《岛上书店》,着重从小说中的文化因素、词汇以及句子三个层面对翻译案例进行研究。译例分析部分从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能力和文化意识等方面对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进行阐释。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的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充分和恰当的发挥译者主体性是译本翻译质量的必要保证,有助于译者理解原文。但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是有限度的,受历史、社会和环境的制约,译者应尊重原文,不能随意发挥。本文有助于丰富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也为译者的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