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CT对结外淋巴瘤的临床评估价值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huyun99a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淋巴瘤结外器官浸润的18F-FDG pEt/Ct表现目的:了解全身结外淋巴瘤的发生率、淋巴瘤不同病理类型对不同结外器官的累及情况,根据结外病灶的影像特点进行初步分型,根据不同器官特点进行分类,认识结外淋巴瘤治疗前后的18F-FDGPET/CT表现,以便能更好地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分期。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04-2016.12期间的淋巴瘤患者共912例1725人次18F-FDG PET/CT检查,累及结外器官者共596例1065人次18F-FDG PET/CT检查,其中男347例,女249例,发病年龄53.3±17.0岁(10~90岁)。均经病理。结果:1.912 例淋巴瘤中 NHL 占 88.5%(807/912),HL 占 11.5%(105/912),NHL 结外累及率69.1%(558/807),HL结外累及率36.2%(38/105),总体结外累及率65.4%(596/912)。2.结外累及发生率依次为胃肠道(179/596,30.0%)、鼻、咽部(161/596,27.0%)、骨(125/596,21.0%)、扁桃体(93/596,15.6%)、脾脏(77/596,12.9%)、肺(60/596,10.1%)等。其中原发性结外脏器淋巴瘤196例(196/596,32.9%),以胃肠道(99例)、扁桃体(20例)、中枢神经(16例)、鼻、咽部(15例)较多。3.淋巴瘤结外侵犯的常见病理类型主要有DLBCL(232/596,38.9%,同类结外侵犯率73.2%)、未分型NHL(77/596,12.9%,同类结外侵犯率61.1%)、MALT淋巴瘤(44/596,7.4%,同类结外侵犯率100%)、NK/T细胞淋巴瘤(42/596,7.0%,同类结外侵犯率100%)、未分型B细胞淋巴瘤(39/596,6.5%,同类结外侵犯率60.0%)、滤泡性淋巴瘤(34/596,5.7%,同类结外侵犯率57.6%)、未分型T细胞淋巴瘤(21/596,3.5%,同类结外侵犯率77.8%)等。4.结外淋巴瘤根据病灶分布可分为原发性与非原发性,根据具体器官病灶的影像表现分单发局灶型、多灶型(或弥漫型),这些分型之间在发生率、临床表现、治疗方式、预后方面具有一定差异,但在病灶本身的影像表现上无差异,CT均表现为较均匀密度肿块,根据发生脏器的不同而表现为等、略低、略高密度,较少坏死,一般无钙化,PET表现则根据病理类型及病灶大小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FDG摄取增高。全身多发病灶者易与其他恶性肿瘤鉴别。5.根据不同器官的特点将全身淋巴瘤分为六大类:(1)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常为略高或等密度多发病灶并FDG摄取增高,易与其他肿瘤鉴别,周围神经病灶均为非原发性病灶,呈条状肿块,治疗后均可完全吸收;(2)鼻、咽部病灶常呈较弥漫性软组织增厚病灶,且大部为全身病灶的鼻、咽部累及,部分伴骨质破坏,治疗后可完全消失;(3)肺部病灶表现为多形性特点,需要和结核、其他肿瘤鉴别,治疗后可完全消失或遗留间质性改变;(4)胃肠道为最常见结外淋巴瘤侵犯部位,一半以上为原发性淋巴瘤,病灶常较弥漫,但不易造成梗阻,治疗后可完全消失;(5)骨淋巴瘤CT图像可见骨质破坏、骨质硬化或髓腔密度增高、或未见异常表现,PET表现为单发、多发或弥漫性FDG摄取增高,治疗后病灶可骨质硬化或不留痕迹;(6)其他脏器淋巴瘤主要为发生于全身实质性脏器的较均质软组织肿块,治疗后可完全消失。结论:结外淋巴瘤中绝大部分为NHL,好发病理类型主要为DLBCL、未分类NHL、MALT淋巴瘤等,受累器官以胃肠道、头颈部、骨骼受累为主。18F-FDG PET/CT能够良好评价淋巴瘤的结外侵犯状况,能准确区分原发与非原发性病灶,结合病灶局部表现及全身病灶分布能够较好地与其他肿瘤进行鉴别,为临床诊断、分期提供全面、准确、可靠的影像学证据。第二部分18F-FDG PET/CT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外病变的临床评价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DLBCL结外淋巴瘤的临床疗效评估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07.04-2016.12期间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DLBCL结外浸润者18F-FDG PET/CT影像及完整临床资料共232例,其中男128例,女104例,平均年龄54.9±15.8岁;分析DLBCL对结外器官的累及情况。对其中110例行多次(2-9次)18F-FDG PET/CT检查者进行治疗后评价,包括对部分患者治疗中期的评价、初治者多种因素下的PFS和OS生存分析、对复发进展者的临床分析。结果:1.DLBCL常见结外累及器官依次为胃肠道(35.8%)、骨(19.4%)、鼻、咽部(18.5%)、扁桃体(17.7%)、脾脏(14.7%)、中枢神经(9.5%)、唾液腺(8.2%)、肺(6.5%)等。2.其中59例初治者进行了治疗中期18F-FDG PET/CT评价,将治疗中期及周期末疗效评价进行Kappa·检验,结果两者一致性良好(K=0.5450);利用分期、IHP疗效、IPI、Deauville、随访复发与否进行分层比较其SUVOmax、SUV2-4max、ASUVmax、ASUVmax%的差异,结果以 IHP 疗效及 Deauville 分层进行的比较在SUV2-4max、ΔSUVmax、ΔSUVmax%上有显著差异,以复发与否分层进行的SUVOmax、ΔSUVmax、ΔSUVmax%的比较有显著差异。以周期末疗效为标准对ΔSUVmax和ASUVmax%作ROC曲线,得:ΔSUVmax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7,P=0.005,ΔSUVmax最佳界值为6.2.此时的敏感度为78.3%,特异度为 100%;ΔSUVmax%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813,P=0.040,ΔSUVmax%的最佳界值为24.9%,敏感度为97.8%,特异度为75%;分别以二者最佳界值分组作PFS及OS生存分析,得ΔSUVmax≥6.2组PFS长于SUVmax<6.2组(P=0.023),二者OS之间无显著差异;而ASUVmax%≥24.9%组的PFS和OS均显著长于 ΔSUVmax%<24.9%组(P=0.000 及 P=0.002)。以 ΔSUVmax 及ΔSUVmax%界值进行分组的疗效评价结果与Deauville评分结果一致性良好(K值分别为 0.5851、0.4318,P<0.01)。3.对78例初治者分别以临床分期、是否原发、治疗效果、IPI、Deauville评分、是否干细胞移植、是否手术等因素分层进行PFS及OS生存分析。对于PFS,低分期组(Ⅰ期、Ⅱ期组)长于高分期组(Ⅲ期、Ⅳ期组)(P=0.033),原发组长于非原发组(P=0.031),有效组长于无效组(P=0.000),Deauville低分组(1-3分)长于高分组(4-5分)(P=0.000),但对所有因素作cox回归分析中仅有效与否及IPI分层对PFS有影响;对于OS,IPI低危组(0-2分)长于高危组(3-5分)(P=0.020),Deauville低分组(1-3分)长于高分组(4-5分)(P=0.013),OS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前述因素均对OS无显著影响,提示远期预测效果不佳。4.对45例复发进展者的临床分析,DLBCL的复发可发生于所有结外器官,也可仅是淋巴结复发;复发进展后再治有效率(CR+PR,51.1%)明显低于淋巴瘤初治时的有效率(73.3%),复发治疗后的PFS也显著短于初治时(配对t检验,P<0.01)。初治时手术选择率(33.3%,15/45)高,复发再治时干细胞移植选择率(57.8%,26/45)高,且干细胞移植者PFS长于未移植者(P=0.047),但移植与否对OS无明显影响。比较本组110例中复发与未复发者OS的差异,未复发者有更长OS的趋势,但差异并不显著。结论:DLBCL结外累及以胃肠道最多见。DLBCL的治疗中期评价能够较好地预测治疗效果并对预后产生影响,对于治疗反应差者可及时更改治疗方案,从而取得更好治疗效果;ΔSUVmax及ΔSUVmax%对PFS及OS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对初治者多种因素中仅疗效及IPI对PFS有预测价值,多种因素对远期效果OS均无显著影响,对复发再治疗者治疗有效率下降。18F-FDGPET/CT能够对淋巴瘤病程的各个时期进行评价分析,利于临床医师更好地了解患者总体病情。
其他文献
文化三原色:主流、大众和精英如说,有一种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精神的话,那么,它是由三种原色配而成:主流、大众和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以建国以来的优秀积累为基础,加上投合当代受众接受
甲烷无氧转化制备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和洁净的能源氢气对缓解石油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工作采用等离子体与催化剂结合,实现了甲烷低温无氧转化制备乙烯和氢气。主要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409辆在用奥迪100轿车制动性能台试验测所得大量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该型轿车8项制动性能的统计特征和内在规律性,建立了相应的分布密度函数和分
摘 要: ‘陇雪1号’是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012-W11’为母本、以自交系‘2012-Y70’为父本配制而成的雄性不育杂交种。在甘肃冷凉地区春茬从定植至采收80 d左右,植株长势强,叶色深绿且有少量蜡粉,叶柄长;花球松散圆盘形,白色、花梗浅青,平均单球质量1.20 kg,田间表现抗黑腐病。花球水分含量92%,蛋白质含量2.08%,维生素C含量304 mg·kg-1,可溶性糖含量2.4%,粗纤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