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营经济是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概念与经济形态,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民营经济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力军。然而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与正规金融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金融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增强经济活力的首要任务且任重而道远。基于此,为深入考察在现行的金融体制下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本文在非正规金融的视域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文章从理论上系统讨论了非正规金融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通过引入四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对研究假说进行模型推导与论证,结果发现非正规金融部门通过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途径来实现民营经济的增长,且随着资本的增加,民营经济部门资本的积累速度将不断减慢,当民营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非正规金融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将逐渐减弱,即非正规金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效应递减规律;在服务民营经济的转型发展过程中,二元金融之间呈现出一种互为补充的作用关系。我国非正规金融的信贷规模测算结果发现,过去十年中国非正规金融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4.6%,已经超过正规金融贷款规模的年均增长率17%。本文构建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实证考察了我国财政政策与非正规金融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动态冲击作用。等间隔脉冲响应结果显示,无论在短期、中期还是长期,非正规金融对民营经发展的正向冲击均具有较大的波动,且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倒U”型作用趋势,作用效果先增后减,而财政政策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正向冲击作用则相对稳健;时点脉冲响应结果表明,非正规金融与财政政策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累积冲击效应,且无当期作用效果。三者的关系在不同宏观背景下呈现出较为类似的走势,但是相比“六五”时期,非正规金融在“八五”与“十五”规划时期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更大,而在“十二五”规划时期,作用效果明显减弱。基于上述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我国应充分发挥非正规金融服务低端市场的优势,加大正规金融对中高端市场的信贷支持,同时进一步规制非正规金融市场运作,防控非正规金融风险。促进二元金融的融合对接,使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在一种近似帕累托最优的状态下健康发展,从而共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民营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