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咸炘乃近代四川著名国学大师,于经史子集四部皆有精深研究,其史学著述更是颇为丰富。近年来,学界对其之研究日益重视。史学批评乃近年来日渐受关注的史学史研究路径,对进一步拓展史学史的研究颇有助益。刘咸炘之史学著作多属论辩、再解读之类,以史学批评的视角探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其史学的认知。
刘咸炘的生平与家世相对平凡、传统读书之家的氛围较为浓厚,由传统向现代教育、学术体制的转换,加之一辈子都未出川,此三点成为其人生经历中对学术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
“察势观风”乃刘咸炘史学批评之总纲,《治史绪论》予以集中展现。史识与史法乃这一总纲之下的方法论要求,刘氏注重史学内容的广博性、强调“史有子意”的史旨、突出读书之法的先入后出、要求读史广度与深度兼具。时风与土风乃“察势观风”的具体内容呈现,前者展现刘氏对时代史学潮流的领悟与分析,后者流露刘氏家乡情怀。刘咸炘《治史绪论》与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大致同时成型,二者对比,可看出刘、傅二人治史诸多面向的异同,亦可展现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史学的诸多风貌。
刘咸炘对时风的关注有二:一为以中西对比的视角批判鲁滨孙《新史学》,认为鲁氏《新史学》之“破”与“立”皆不可与章学诚相提并论;二为对疑古辨伪思潮的批评,刘氏承认文献的不足信、疑古辨伪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主张疑古辨伪当适度,并指明且辨析了辨伪过甚的几种情形。刘咸炘对土风的关注有三:一为研究《华阳国志》,重点探究其“横剖之史”的性质;二为撰《双流足征录》、《蜀诵》,以示其为重撰双流县志、四川省志所作之准备;三为撰《通志私议》,全面展现其方志编撰理念。
纪传与通史乃刘咸炘历史编纂学所关注的两大重点。在史体的选择上,刘氏偏好纪传,以《史记》为标杆,对宋代以《唐史记》为代表之崇编年体的风尚多有批判;他对“《史记》五体”——本纪、表、书(志)、世家、列传皆有论析,认为此五者对史书之书写有着重要影响。在通史与断代史的选择上,刘氏重前者,并认可李廷寿以通史之法撰南、北史。
别名实、尚内容、重研究乃刘氏重塑史部目录的三大原则,重本清源、继承与发展兼备,刘氏将史部分为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史学、方志、谱牒、传记、制度、地理、簿录和金石十二大类。刘氏之史部分类展现其深厚素养,在其史学批评中占据重要地位。
“前四史”及其作者乃刘咸炘史学批评的重点对象之一。他于四部“知意”前皆撰“序论”部分,交代史书及其作者的相关热点问题。陈寿“受金”写史、窃父之书与抄袭司马迁《史记》之文在刘氏看来皆不能成立。范晔《后汉书》之史论“无用而反有用”,《狱中与诸甥侄书》有着丰富的史学意涵,《后汉书》对忠孝节义的强调亦自由其功用。陈寿于《三国志》中对三国的态度为尊魏,恋蜀与远吴;陈寿“索米”与“抑亮”皆属无稽之谈;陈寿之史识“不甚高明”,较之马班,多有不及。
宋代史学乃刘咸炘史学研究的重点关注方向,对宋代史家的探究即为体现之一。刘氏对两宋史家的整体态度大不相同,明显存在着重南轻北的倾向。他对欧阳修、孙甫、范祖禹、“三苏”、王安石、程颢、吕祖谦、陈傅良、叶适、朱熹、李焘与李心传等史家之史学皆有评判之论,进而认为两宋史学之发展在总体上有所不足。刘氏对两宋史家、史学的认知属民国宋史学、史学史兴起时期的重要研究成果,具备一定的学术史意义。
章学诚乃刘咸炘特别推崇之古代史家。他认为“求识”乃章学诚《文史通义》的学术内核。刘氏对章学诚之学术既有维护、又有批判、更有拓展,刘氏于此全方位地展现了其史学批评的态度与方法。刘咸炘对章学诚史学的批评在民国章学诚研究热潮中当独具一席。
刘咸炘重“撰述”,轻“记注”乃刘氏史学批评的一个要旨,在其史学实践中多有体现,但对此当辩证看待。刘氏史学批评颇具“博通”气象,对反思“碎片化”研究倾向或有所助益。
刘咸炘的生平与家世相对平凡、传统读书之家的氛围较为浓厚,由传统向现代教育、学术体制的转换,加之一辈子都未出川,此三点成为其人生经历中对学术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
“察势观风”乃刘咸炘史学批评之总纲,《治史绪论》予以集中展现。史识与史法乃这一总纲之下的方法论要求,刘氏注重史学内容的广博性、强调“史有子意”的史旨、突出读书之法的先入后出、要求读史广度与深度兼具。时风与土风乃“察势观风”的具体内容呈现,前者展现刘氏对时代史学潮流的领悟与分析,后者流露刘氏家乡情怀。刘咸炘《治史绪论》与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大致同时成型,二者对比,可看出刘、傅二人治史诸多面向的异同,亦可展现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史学的诸多风貌。
刘咸炘对时风的关注有二:一为以中西对比的视角批判鲁滨孙《新史学》,认为鲁氏《新史学》之“破”与“立”皆不可与章学诚相提并论;二为对疑古辨伪思潮的批评,刘氏承认文献的不足信、疑古辨伪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主张疑古辨伪当适度,并指明且辨析了辨伪过甚的几种情形。刘咸炘对土风的关注有三:一为研究《华阳国志》,重点探究其“横剖之史”的性质;二为撰《双流足征录》、《蜀诵》,以示其为重撰双流县志、四川省志所作之准备;三为撰《通志私议》,全面展现其方志编撰理念。
纪传与通史乃刘咸炘历史编纂学所关注的两大重点。在史体的选择上,刘氏偏好纪传,以《史记》为标杆,对宋代以《唐史记》为代表之崇编年体的风尚多有批判;他对“《史记》五体”——本纪、表、书(志)、世家、列传皆有论析,认为此五者对史书之书写有着重要影响。在通史与断代史的选择上,刘氏重前者,并认可李廷寿以通史之法撰南、北史。
别名实、尚内容、重研究乃刘氏重塑史部目录的三大原则,重本清源、继承与发展兼备,刘氏将史部分为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史学、方志、谱牒、传记、制度、地理、簿录和金石十二大类。刘氏之史部分类展现其深厚素养,在其史学批评中占据重要地位。
“前四史”及其作者乃刘咸炘史学批评的重点对象之一。他于四部“知意”前皆撰“序论”部分,交代史书及其作者的相关热点问题。陈寿“受金”写史、窃父之书与抄袭司马迁《史记》之文在刘氏看来皆不能成立。范晔《后汉书》之史论“无用而反有用”,《狱中与诸甥侄书》有着丰富的史学意涵,《后汉书》对忠孝节义的强调亦自由其功用。陈寿于《三国志》中对三国的态度为尊魏,恋蜀与远吴;陈寿“索米”与“抑亮”皆属无稽之谈;陈寿之史识“不甚高明”,较之马班,多有不及。
宋代史学乃刘咸炘史学研究的重点关注方向,对宋代史家的探究即为体现之一。刘氏对两宋史家的整体态度大不相同,明显存在着重南轻北的倾向。他对欧阳修、孙甫、范祖禹、“三苏”、王安石、程颢、吕祖谦、陈傅良、叶适、朱熹、李焘与李心传等史家之史学皆有评判之论,进而认为两宋史学之发展在总体上有所不足。刘氏对两宋史家、史学的认知属民国宋史学、史学史兴起时期的重要研究成果,具备一定的学术史意义。
章学诚乃刘咸炘特别推崇之古代史家。他认为“求识”乃章学诚《文史通义》的学术内核。刘氏对章学诚之学术既有维护、又有批判、更有拓展,刘氏于此全方位地展现了其史学批评的态度与方法。刘咸炘对章学诚史学的批评在民国章学诚研究热潮中当独具一席。
刘咸炘重“撰述”,轻“记注”乃刘氏史学批评的一个要旨,在其史学实践中多有体现,但对此当辩证看待。刘氏史学批评颇具“博通”气象,对反思“碎片化”研究倾向或有所助益。